專案課用問題導向學習的方式,每個學期老師和孩子都會共同決定這學期要達成的目標,並且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進行學習。那這樣要怎麼知道會學到哪些內容?長期下來孩子真的會學到完整、需要的知識嗎?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
其實從自學課程開始的專案課,為了確保孩子最終都能學到國小階段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老師會根據教育部所訂出的課程大綱,把小學應該學到的東西,搭配到不同的專案課中。也就是說即便順序不同,孩子最終都還是會遇到教育部訂定應該學到的內容。
那麼,這些小學課程會有的內容,又是如何出現在專案課的呢?這篇文章會以國文課中的各式文類為主軸,節錄專案課相關的部分,分享給大家看看,專案課中孩子如何認識、練習寫作這些不同的文體類型。
童詩:從觀察開始,寫出富有趣味的詩句
餐桌上的植物專案的其中一段課程,孩子在學習如何描寫蔬果的樣貌,最後用形狀為主題創作了一首童詩。
課程剛開始孩子先觀看蔬果的圖片,很粗略地用顏色、味道、外觀加以分類,接著大家再一同前往超市,實際地觀察蔬果,發現原先同一個分類的蔬果(如長方形的蔬果),不是剛剛好的長方形,也不會每個都長一樣。接著進一步討論,如果不能光用幾何形狀描述蔬果,我們還能怎麼描述?
於是這裡帶進了一個小遊戲和童詩的練習:給孩子不同的形狀,並丟出問題例如看到正方形你會想到什麼?再提問,它們除了都是正方形,還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從物品的特點,練習寫成句子:「_____形的____有____的身體」。完成後再串成一首有趣的形狀詩。
過程從觀察開始,再實際提筆寫下自己的想法,並借助童詩趣味的句型和命題,更仔細地觀察物品間的差異,達到練習描寫的效果。
完整閱讀:【專案課解密:餐桌上的植物】跨領域課程篇(上)—蔬果描寫、食物vs食品
記敘散文:閱讀並分析文章,仿寫出自己的經歷
在三峽自然景觀地圖專案中, 孩子要製作一本地圖書,寫上實際走訪自然景觀的所見所聞,因此在過程中,孩子學習記敘類散文的書寫方式。
老師利用了兩篇不同的課文,讓孩子練習文章的仿寫,以及分析文章的敘事結構。第一堂課著重在畫面描寫,閱讀了課文去農場玩,練習不同距離觀看時,遠近風景間的差異,有種跟著文章一步步看過去的感覺。課後孩子也以社區附近地點為對象,練習用相似結構描述看到的畫面。
第二堂課則著重在行程的記敘,閱讀較長篇的澎湖,我來了。孩子將文章中作者沿路到過的地方、看到的特點,按照順序以路徑圖呈現,藉此觀察文章的敘事結構,把旅程中各景點按順序寫出來,每個景點做一些描述說明。這次學到的路徑圖,也在接下來出門到森林遊樂區觀察植物時被加以利用。
除了學習文章結構大方向的邏輯,閱讀過程中也讓孩子學習新認識的字詞,以及注意像是更多樣的連結詞的使用,用以提升自己的書寫內容。
完整閱讀:【跨領域專案課解密:三峽自然景觀地圖(4)】 植物觀察與紀錄
抒情散文:實際體驗,描寫感官與感受
在文化專案的第二學期,共學的大孩子們選擇研究粉粿這項傳統食物。雖然整個專案主要是以化學性質的角度來討論粉粿,但我們還是從實際吃冰、體驗粉粿開始這個專案。
課程的一開始從常用來討論五感的文章「吃冰的滋味」切入,老師把文章中段形容各式冰品的部分一段一段剪開,讓孩子從段落中找線索,按照文章結構把段落拼回去,簡單測試了一次閱讀理解。
了解文章脈絡後,大家在文章中找出各種摹寫,發現吃進嘴巴不一定會是「味覺」,像「冰花瞬即溶化,溶入舌尖,那種沁涼暢快的感覺,足以將豔陽溶化掉。」,其實有很豐富、感官間互相轉化比喻的運用。
接著課堂中也實際體驗,冰塊拿在手上、吃進嘴裡,一開始、放久之後的各種感覺,甚至直接到冰店去吃了一次冰!這些練習不只是學習如何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也是科學實驗中觀察力的重要基礎。
完整閱讀:【2020 S2W1-1 專案四】吃冰的滋味、【2020 S2W1-2 專案四】一起去吃冰吧!
故事:文章的前後連貫與邏輯
捏麵人專案中,孩子用紙芝居當背景,捏麵人做角色,要做出一個小舞台來演出自己編寫的故事。寫故事之前,老師帶著孩子閱讀故事書、分析自己喜歡的故事主角、角色的個性、外觀怎麼被呈現。
而實際要開始寫故事前,大家一起玩了遊戲《驢橋》。過程中大家要輪流用抽到的圖卡說故事,接著聽故事的人要透過圖卡回想故事的內容。在遊戲的過程中,孩子慢慢觀察到,怎樣的故事會比較容易被記得住?從而發現故事前後的關聯性、一致且合理的邏輯,會讓故事更容易被理解並記得。
了解這些概念後,孩子根據一起訂出的『去XXX(地方),找回OOO(角色或物品)』的主題,用自己選定的故事角色,去撰寫自己的故事。因為角色都是原作中存在的(例如龍貓),所以孩子要注意角色性格以及邏輯合理性,練習學到的文章連貫與邏輯概念。
完整閱讀:【2020 S2W7-1 專案一】有記憶點的故事、【2020 S2W7-2 專案一】孩子的故事創作
應用文:論點清晰有據的實驗記錄
還記得前面在吃冰的粉粿專案嗎?隨著課程的推進,他們做了很多很多的實驗,過程中當然也需要寫下實驗記錄。相較於前面的各種文體,實驗記錄這種應用文,更強調縝密的邏輯與一致的格式,來確保即便過了許久之後,自己或其他人也都能看懂並利用這份紀錄,推進實驗的進行。
從課程一開始一起在黑板上、由老師協助來寫下紀錄,到人手一份紀錄表,努力精確地寫下自己的實驗結果,並學習利用表格,到最後甚至一起做出一大份科學海報!學習實驗記錄這件事情並不是一步到位,而是搭配著實際操作實驗的經驗,以及不斷的討論與修正,慢慢掌握更精準、論點清晰、證據也清楚呈現的紀錄方法。
完整閱讀:(隨著一篇篇文章,可以看到孩子的實驗記錄慢慢地變化哦!)
應用文:表達清楚自己要做什麼的企劃書
圖書館專案中,孩子的成發要到圖書館舉辦說故事活動,因此事前要送企畫書給圖書館(是很真實地,沒有大人幫忙聯絡,直接帶著企劃書到圖書館找館員提案。)為了要提案成功,孩子很努力地呈現自己的構想。
從認識企劃書是什麼開始,老師帶著孩子思考,企劃書要達成哪些目的?為了達成這些目的,又要寫上哪些資訊?透過假想自己是圖書館員,老師丟出各種不清楚的地方、還有疑問的部分給孩子,讓大家慢慢掌握企劃書需要包含的資訊,也參考其他圖書館活動會提供的宣傳。
孩子一開始只需要說出企劃書上的句子,由老師逐項寫到黑板上,等到大家一起讀過一遍,確認沒問題後再寫上白紙,有條理地整理下來。雖然寫得緩慢,孩子還是完整地寫出了兩頁的企畫書,也更清楚接下來如何向館員表達自己的想法。
完整閱讀:圖書館專案3️⃣:寫企劃書和活動提案
看完這麼多的案例,對於專案課如何學到國文課中的各種文體和寫作,是否更有畫面了呢?其實各類文章本來就充斥在生活中,因此不論是什麼主題的專案課,或多或少都會和閱讀與寫作有所連結,只是會依據當下的需求,安排不同的教學主軸和比例。
這次先粗略地將先前專案課與國文寫作相關的部分分享給大家,未來我們也預計推出,跟其他學校學科領域相關的專案課整理,以及課程的規劃,有進一步的內容後再分享給大家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