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次方是新北市三峽區的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團體
認真生活,快樂學習
──面對困境持續挑戰,成就自我實現的快樂
學次方的孩子
學次方創學團為國小階段的非學團體,在正式進入團體前也有每周一小時的學齡前陪伴,學生組成為5~12歲之孩童。
![]() |
![]() |
![]() |
幼小銜接 |
跨域階段 |
應用階段 |
孩子在學次方的作息
學次方的師資
![]() |
![]() |
|
林佳瑩(共同創辦人) | 藍詩婷(共同創辦人) | |
![]() |
![]() |
![]() |
戴俊欣(教師) | 杜威儒(教師) | 黃于珊(教師) |
學次方的課程
學次方自學生的課程分為必修與必選修,每個孩子可以針對自己的興趣與需求選課,落實一生一課表(更多課堂照片)。
從日常生活開啟的專案課是素養導向的不分科課程。孩子在每個專案裡習得欲完成目標所需的能力,達到「知所學、用所學」。 課程中取代成就測驗的是形式多元的成果發表,讓孩子以合適的舞台展現自我。 |
![]() |
聽說讀寫都是不同的能力。
|
![]() |
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它除了是工具,更是孩子與世界溝通的重要媒介。
|
![]() |
從感興趣的事情出發,孩子用20 周的時間不侷限領域進行一項研究,並於研究結束後依據研究性質發表研究成果 。研究可以從模仿開始、也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創作、更進一步也有機會是奠基在舊有知識技能上的組合。
|
![]() |
在自主探究時間,每個人將選擇一學科,像是數學或語文等進行個人深化學習,如數學題型練習、故事創作、讀報等。老師將根據孩子狀態協助訂定每周或每季學習進度及目標,以期孩子能從中感受自己的學習步調,漸漸走向自主學習。。
|
![]() |
數感桌遊課將由遊戲出發和孩子一同經驗各種數感思維方式。先經驗、後討論,當孩子越來越熟悉後,老師設計的worksheet也將加進來協助孩子歸納該堂課所練習的內容。
|
![]() |
學習最有成就感的時候莫過於解決真實問題,在生活數學課裡我們將討論現實生活中的大小事。從封街平面圖規劃、活動時間安排、CP值與幸福感等都是我們討論的範疇。
|
![]() |
孩子們將學習到選擇、取捨、消費觀念、價值觀以及理財技巧等重要主題。他們將探索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學會區分想要與需要,了解貨幣的本質,以及如何善用資源。而這些內容都是為了協助孩子們形塑自己的自我價值,並且從中看見自己的生活追求、未來想像。
|
![]() |
表達不只有為了讓對方聽懂,也需要仔細感受自身的感覺。我們將透過各種方法打開感官、重啟回憶盡可能做到情感表達和精準表達喔!
|
![]() |
我們會討論自我認同、美學、人際倫理等主題,透過問題的引導與概念的串連,投入一場又一場的思考冒險。在這堂課裡,小孩同時是表演者、觀眾,也會是創作者。除了用腦袋去思考問題、用嘴巴討論,也會動手畫畫、揮舞四肢演戲。我想邀請小孩用全部的身體、感官來參與這堂課。
|
![]() |
不強調精細的繪畫技巧,讓孩子以藝術的視角來認識身體,每個肢體動作、每種創作媒材甚至落筆下刀的方式 都可能產生不同的作品風格。我們將帶領孩子認識各種媒材進行自由揮灑,再慢慢走到將抽象想像具象化的創作 。
|
![]() |
過去,工程師設計產品的重點是「可靠度」和「耐用性」,但現今這已經不符合現代人的需求。設計思考的理念是以人為依歸,跳脫傳統以產品為導向的設計方式,著重使用者的行為與需求。 在課堂裡,我們將透過「同理、定義、發想、塑造和原型」五個步驟,和孩子一同經驗設計思考。去看見對應問題的真正需求,創造利他的氛圍。
|
![]() |
孩子們將學習運用AI工具的強大功能,了解生成式AI的原理,還能學會如何提出問題和下指令來獲得答案。透過生活科技的任務,孩子們體驗科技為生活帶來的美好變化,並激發創新思維。最後,孩子們將探討如何讓機器成為提升自己的助力,勇敢面對未來的挑戰。
|
![]() |
「觀察、提問、假設、驗證、修正」是探究課程中不斷出現的循環。在科學課裡,我們將從自然/科技/工程等角度切入,和孩子一同經驗科學家和工程師分別是如何思考的。
|
![]() |
電腦程式語言百百種,語法不同、用法不同、著重的點也不同,我們無法在很短的時間內教會孩子所有的程式語言,但有件事情是我們可以讓孩子內化,並且適用於未來任何領域的思考習慣──「運算思維」。
|
![]() |
透過桌遊,我們試著帶孩子將STEAM教育中的五個面向來做一個綜合討論及延伸應用,此課程之目的便是希望孩子能夠更有意識地注意到「每件事情都是不同面向共同來交互影響的」。在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沒有絕對的優與劣,都是需要在過程中不斷地反覆思考和探詢,找到最適合的解決之道。
|
![]() |
STEAM結合了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感五大領域,聽起來有些複雜,不過其精神特別強調跨領域、動手做、生活應用、解決問題和五感學習是相當適合學齡前孩子與生活環境產生連結的學習方式。在這門課裡我們也將和孩子一起動手思考。
|
![]() |
學次方的日常
每五周舉行一次全團的「校務會議」,實踐民主與公民討論的時刻,親師生票值相等,發言規則也是大家平等。會議中每個人都能提出想法、每個人提出的想法也確實會被認真討論
|
![]() |
為了讓孩子能實際連結專案課程與自身生活的關係,課程並未分科,就像在看連續劇一樣實際在專案課程推進的過程中感受著每個議題與自身生活、與整體社會的關係。因此,課堂除了在教室中發生,也在教室外進行著,而教室外的經驗被我們稱之為「生活課」是孩童外出體驗、訪談或實際創造改變的時間。 或實現。 |
![]() |
孩子一般在學次方一天約有二至三堂課,除了必修課程外,孩童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及時間安排進行選課,也就是孩童即為自己時間的主人。而空白時間則是在上課、午休時間以外的所有時間,是孩童休息也是練習安排時間的時刻,在安全無虞的狀態下,孩童想在教室裡做什麼都可以。 |
![]() |
在學次方孩子、家長和教育者是教育路上的夥伴,在各種時刻互相扶持,也一起度過大大小小的每個日子,學次方慶生、聖誕狂歡節、運動會等等。每個學季的開始和結束我們會各留一個晚上給彼此,討論校務、聊聊天、玩玩遊戲,陪伴著彼此。 |
![]() |
因應每學季主題、每門課走向或每個研究的性質不同,我們皆與孩子討論合適的成發方式,用孩子舒服的、漸進的方法來展現所學並成就自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