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了秋季的課程,孩子們對於北海岸也有了一大部分的了解,在秋季我們從自然景觀切入,除了走訪北海岸來親身體會外,我們也藉此細細地觀察了海洋沿岸的地形成因,進一步感受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偉大力量。(延伸閱讀:秋季專案-北海岸的沿岸地形-跨領域專案學習)
延續著對於大自然的敬畏,我們冬季接續著要探討的題目則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北海岸的人為汙染」。面對大自然給我們的許多禮物,身為人類的我們又是怎麼和大自然共處的呢?是不是有好好地保持平衡?又或者我們是不是在無意之間傷害了彼此?
這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就是這十週我們要和孩子們一起去思考的呢!
生活 -從生活出發的人為議題
學次方的專案課題目,都會設計成讓孩子能夠親身體會,是以這次的題目,當然也是孩子能夠親身體會的題目;同時,我們的議題也是要讓孩子能夠確實應用在生活中的,因此這次的海洋主題,也要與孩子的生活進行連結。
那麼,「海洋的人為汙染」要如何與自己平時的生活進行連結呢?孩子對於自己造成的汙染可能比較難以想像,覺得自己與「海邊的汙染」可能更沒有連結感,為了創造這樣的關係,我們就從「聚落」開始切入吧!
若是直接進這個主題很硬、也容易流於說教課程,因此我們從聚落發展開始討論,看看像台灣這樣的小島是如何與外界產生連結的。開學的第一堂課我們從《卡坦島》開始,這款經典桌遊的故事背景是大航海時代下拓荒者們到了一座不知名的小島,並將這座島以卡坦為名,在島上建立村落開始生活。
要用遊戲帶進主題,那肯定是從故事開始,從海上登陸,最初的村落理所當然的會出現在海岸邊,為了生活人們需要在聚落附近採集資源,與附近的聚落相互貿易或為了資源而產生衝突。
從遊戲中,孩子們能夠注意到自己要將聚落發展起來時,勢必會需要消耗資源,可是自己一人產出資源的過程實在太慢也太難,因此與其他聚落的合作(貿易)概念就開始出現了。
同時遊戲過程中,孩子也可以開始意識到,原來自己平常生活的這個聚落空間,並不是「突然之間」就長出來在這裡,而是以前的開拓者祖先,從海外來到台灣島之後,慢慢地在各自能夠發展的地方建置聚落(原住民的祖先也被發現是整個南島語系的分支呢)。
有了這樣的概念後,我們要進一步將時間軸慢慢拉到現在,討論完台灣一開始可能的開發方式,延伸到現在開始有了不同需求的港口出現,孩子們便要試著自己去推理及思考:「我們生活中會有怎麼的需求?港口又會針對這些需求,如何有所改變與演變?」
孩子們連結自己各種出去玩時的所見所聞,也連結著自己生活中一切需求,漸漸地發展出了幾種不同的聚落型態,如此一來一往,孩子對於「生活聚落的成形」越來越有畫面。
對應到我們要討論的北海岸主題,孩子們在討論過程中也得進一步思考:「那港口邊的聚落機能,和我們平時住的地方會有不同嗎?」
無法一下子就跑到港口去的我們,先在教室藉由影片做初步的觀察和紀錄,孩子在影片中發現了生活中的機能及該地建築物的連結,所謂「食、衣、住、行、育、樂」各自所不可取代的重要機能,又會如何影響當地的聚落型態。
孩子們判斷:「要有好的生活、人們就要打造適合的環境,有了適合的環境,自然又會吸引更多人的進駐。」從影片中,孩子們也注意到,一個地方會有不同的居民,不同年齡段的居民也就會需要不同的建築機能,漸漸地,住宅、學校、警察局、市場等等都出現了,有了這些先備知識,我們一起走出教室,實地以自己生活的環境做為練習,看看是不是真有如自己想像的各種建築機能!
其實在討論的過程中,孩子們已經可以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去提取很多資訊出來,不過也有一些生活聚落的機能是孩子們「推理」出來的,所以透過實地踏查,我們就要來驗證看看啦,究竟「自己腦中想像著生活聚落」與「實際上的生活聚落」是不是真的有所一致?
平時我們很少會這麼仔細地去觀察生活中的所有設計,所以這樣刻意的練習與安排,就會是課程中需要時間給孩子去體驗的。
在自己平時生活的空間熟悉了整個實地踏查的練習後,我們就真的要一起出發前往漁港,來做更確實且實際地調查。
出發前,孩子對於自己所居住的社區已經有更確實和深刻的了解,也從這樣的經驗當中去思考過漁港「必定」會存在的機能建築,我們到了當地不僅僅只是調查,更多的也是反覆驗證自己的假設以及從中獲得更多線索來協助自己建構與聚落有關的知識。
來到龜吼漁港後,迎接著我們的是陰雨綿綿的天氣,孩子說這樣的天氣有點可惜,不過好適合漁港。我們穿著雨衣在魚市場穿梭,還沒來得及走完整個市集就被熱情的老闆招呼坐下吃飯。
等待餐點的期間,孩子們熟悉地拿出紀錄單寫下(貼上)剛剛看到的景象,這一切對市場的叔叔阿姨來說實在特別,於是和孩子聊起天,孩子們回答了叔叔阿姨們的關於自學的好奇,孩子也自然地開始問起龜吼的名稱由來、魚市場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阿姨說:「龜吼這裡以前有很多烏龜,烏龜會在這裡産卵,久了就被稱為龜吼。」而魚市場則是隨著萬里蟹的名氣慢慢發展起來的。
對於這樣生活中的應對,孩子們也漸漸更穩定與成熟,大方且得體地與他人互動,這些表現都是相當讓人肯定的呢!
用餐後,我們往碼頭移動,我們看著停靠在岸邊的船隻,孩子指著船上的燈大喊了一聲:「這是焚寄網漁船,那個燈是晚上要吸引魚的。」由於船上沒有船員,這艘船是不是魷釣漁船不得而知,但上周看漁船文本還有些吃力的孩子這週可以自在的使用新學會的詞彙真的十分讓人驚艷。
我們一面觀察的漁船設備,孩子突然說有個奇怪的聲音,大夥循線慢慢找著才發現是碼頭邊防撞輪胎和船身摩擦的聲音。這時我心想雖然天冷下著雨,但孩子的狀態是準備好的,各種感官都打開了。
除了漁船之外,我們也看見了許多漁民們使用的器具,甚至也親眼看見了漁民的在實際操作這些自己平時的工作,孩子們在這過程中也確實看見了職人們在工作上的智慧。
孩子們邊走邊紀錄,除了自己原本就有預計會出現的建築之外,孩子也注意到了其他沒有想到的重要建築。孩子一面紀錄,我們一面聊著,為什麼會有廟?為什麼這附近的房子比較矮?為什麼需要很大的公廁和好幾座停車場?為什麼便利商店裡會賣釣魚工具?為什麼這附近除了海鮮餐廳幾乎沒有其他種類的店家?為什麼要在沙灘邊搭起觀景平台?為什麼螃蟹主題公園沒有真正的螃蟹反倒是好多雕像?各種問題,我們看著、聊著也推理著,孩子開始在腦海中描繪出更多不同的生活面貌。
有了實地的踏查與調查資料後,我們回來當然要進行資料的整理,表格的應用與資訊的解析就是孩子們在這段歷程必須要走過的。
從過往的經驗中提取這個技能,搭配足夠鮮明與衝擊的體驗,最後回來進行資料的解析也才會越來越能討論到更深更廣的內容。
所有的思考都可以越來越深,惟需要練習而已。討論的過程中,也因為孩子們已經夠大了,所以許多用字遣詞就會在這過程被修正,比如孩子們會提到「因為漁港有大量的觀光客,大家不會在那邊住,因此沒有『育』的設施」,這句話就需要被修正成「因為『龜吼漁港』有大量的觀光客,大家不會在那邊住,因此沒有以『育』的設施為主要設施」。
只要將標準以及達成的辦法提供給孩子,孩子們往往都能夠做到很棒的表現呢。
孩子認識了漁港後,我們要開始討論漁業和孩子日常生活有什麼關聯,要瞭解漁業之於生活的關係,我們從數據切入,而且是真實的讀漁業署漁業統計年報數據。
孩子已經有在龜吼漁港看見漁港工作的人們,於是我們從漁業從業人口開始,去看見在台灣有多少人從事著漁業工作,又有多少家庭將漁業賴以為生。
孩子也開始能進一步思考,我們平時吃的魚是從哪裡來,整個漁業的產業連結,又是怎麼串起來並且讓全台灣的所有人都可以拿到漁獲。從這樣的概念切入,孩子便也不會單純地覺得,「海邊的生活」與自己是這麼地無關。
甚至孩子也從這段時間的討論內容中發現,原來每一次自己(消費者)的選擇,也都會在無形中影響了產業的變化、而產業鏈的建置又可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環境。「究竟自己的生活中,哪些事情無意間影響了環境」成為了接下來我們很重要的討論課題。
隨著課程的進行,孩子們已經可以回應關於食物里程、碳足跡的問題,討論完「從產地到餐桌」這段路,我們接續著就要來談談「垃備被丟棄之後的路」,首先孩子們先畫下自己想像中或是猜測出來的物品從開始到結束的里程,孩子們幾乎都停留在垃圾被回收及被載走之後。
孩子們對於「回收」的想像很美好,覺得被回收的東西就是可以重新地被生產再利用,如果那個東西「不能夠再被用」的話才是真正要丟到垃圾桶,對於垃圾處理有著這麼美好的想像,我們當然也要來帶點不同的刺激!
課程中我們一起玩了一款自製的桌遊,遊戲中孩子們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我們生活在這邊、有許多生活中的任務要去完成,可是要完成這些任務,自然就會需要有對應的資源(比如:水、食物、餐具等),那是要蒐集好取得的一次性產品、進口產品,還是忍耐一下,等待不太好得到的當季食物、當地食物,這些都是遊戲過程中,孩子們必須要面臨的選擇。
而我們只是三個人的遊戲,在遊戲的情境中就會有很明顯的變化,當對應到生活中的現實面,就會出現更加龐大的影響。再一次地,要從這樣小小的資訊當中去對應到生活中的大環境問題,我們除了自己做了這樣的體驗後,也要來看看真實世界中大家所做出來的調查資料。
除了看文本資料,我們也從大家的調查影片中注意到,原來我們生活中的垃圾在處理的過程中,還是會有一部分因為各種原因流到海裡,影響了海洋的環境生態。
了解到垃圾的處理方式以及目前的巨大隱憂後,孩子們回去撰寫了自己認為可以讓環境變得更好的辦法,有孩子提出覺得可以少吃肉避免過度的使用土地和飼料、有孩子認為少用免洗餐具是最快且可以馬上做到的,當然也有孩子提出我們此次冬季的季末淨灘。
這個學季我們從看不見的汙染到生活隨處可能發生的汙染,孩子們也漸漸地對於生活中的資源使用更有感受,彼此還會互相給予減塑的肯定及鼓勵。
為了讓更多人可以一同參與此次的淨灘活動,孩子們著手進行淨灘的宣導、提醒以及行前通知的撰寫。
孩子們從自己的生活出發,連結到漁港的聚落型態,接著意識到自己的生活與漁業的發展關係,進一步注意到自己是如何對環境帶來影響。時間快轉到淨灘活動當天,對於這個大量耗費體力與精神的淨灘活動,孩子們已經不會覺得「淨灘」和自己是多麼遙遠或無關,而是共同認為我們就是一同為了環境來努力。
當天,我們驅車前往龜吼石角沙灘,才集合就聽到孩子們說:「垃圾也太多了吧!」沒料北觀的葉先生告訴我們今天的海灘可說是相當乾淨,看著滿是垃圾的沙灘,無論對大人、對孩子這都是困難接受的訊息。
淨灘的過程中除了撿拾垃圾之外,還要進行分類、紀錄等工作,這也大大降低了淨灘地速度,不過孩子們可不是隨便就被打敗的,大家開始思考如何讓淨灘更有效率,因此短短兩個小時中,每一組就各自發展出對應的策略,讓自己可以在這兩個小時中發揮出最大的效率。
老實說兩個小時真的沒辦法讓沙灘變回孩子想像中的美麗自然樣貌,卻能讓所有人開始覺得「減少垃圾、愛護環境」這件事和自己有關係,並嘗試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盡力去做。
從海灘回到教室後,我們如常地進行沉澱和回饋。
孩子說:「我覺得淨灘對我來說不會太辛苦,可是對地球好,覺得靠自己的力量做了對地球好的事。」
孩子說:「從昨天我就一直很期待來淨灘,覺得可以不用去上學很好,開始淨灘之後覺得也蠻有趣的,結束之後感覺也太累了吧!」
孩子說:「我今天撿到燈泡、牙刷還有各種奇特的東西,我一直在想這些東西為什麼會出現在海邊,如果他們一直留在這裡,那海邊會變成什麼樣子。」
孩子說:「我覺得好累,一直蹲下站起來、蹲下站起來,感覺可以想想看其他淨灘的辦法。」
孩子說:「我撿了喜歡的浮標和羽毛回家,想拿來做成玩具。」
孩子說:「我以前有淨過灘,不過那裡的垃圾沒有這麼小,我以前也會覺得要少用塑膠,可是太難了做不到,但是海邊真的好多垃圾。」
孩子說:「我們用手撿就要選好久,那小動物可能不小心就把這些垃圾吃掉了,覺得好可憐。」
爸爸說:「一邊撿的時候覺得好像永無止盡,有點無力,手也開始挑垃圾撿,心裡想還是得從源頭減塑開始。」
媽媽說:「好像經歷了一場震撼教育,有時候真的會不小心偷懶貪圖方便,但看到沙灘的樣子後更堅定自己要努力。」
每一段話幾乎都換來好幾個回應,原本預計20分鐘的沉澱,在熱烈的回應下走了將近40分鐘,孩子滿溢的心情得以抒發,也讓大家對於此次的淨灘活動更有感也更有想法。比起去誇讚此次我們撿了多少垃圾(雖然很多包,但比起整體海邊垃圾來說,真的是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在每個人的心中種下一個種子,壓力不要太大的慢慢改變生活,就像孩子說的用不那麼辛苦的方式去愛地球,去愛我們生活的地球,改變不是一蹴可及的,但每個人的微小改變卻是最重要的。
語感 -閱讀素養從生活中建立
這次的主題要深可以到很深,要淺當然也是可以淺淺地帶過,不過孩子們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文章閱讀能力,當然就可以奠基在這樣的基礎上,讓孩子們閱讀的更深、更有脈絡。
我們在遊戲體驗時,孩子開始有了港口與發展的觀念,接著我們很快地就可以開始搭配文本與資料紀錄,來描繪出更多港口帶來的影響。而也因為這樣的發展脈絡是確實的因果關係,因此不同的句型和閱讀方法就如此納了進來。
孩子們開始練習在不同類型的文本中找尋資訊,從一開始地回應老師的提問,到後來孩子們彼此開始從文本中自行梳理訊息,最終我們一同進行資訊的分享,大家提出自己的觀點,共同整理之後再將這些發現記錄下來。
而我們也透過這樣大量的資訊閱讀及問答,回應著我們在生活中的發現,並且將之進行反覆對照,歸納出我們對於每一個環節的重要反思。
同時,當孩子有了這樣的閱讀素養後,我們可以使用的文本類型就越發豐富,從記敘文到說明文,也從報章雜誌到政府統計資料,這些不同的文本類型不斷進來,孩子們也開始能夠將資訊進行交互的比對應用,替自己獲得更加完整的背景知識。
不只是閱讀文本,影片的閱讀也是過程中孩子們必然會經歷的,影片中除了主持人的言語訊息,更有畫面可以當作許多線索來協助自己認識世界。孩子們先從文本開始,認知到了現場應該會出現的資訊後,接著便可以對照畫面中的訊息來進一步反饋給自己的閱讀資訊。
而表格的閱讀,也是閱讀素養中不可或缺的一塊,如何看懂表格?如何從表格中擷取出訊息?又或者如何回應表格中的訊息來做出更多資訊產出?這些就是孩子們課程中的重要任務。
搭配文本以及表格,孩子們也開始能夠在這些訊息中產出自己的觀點,在面對環境議題中,本來就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可是如何去回應出自己的價值觀與選擇,就成了相當重要的議題。
孩子們也已經習慣了從生活中各處來尋找答案,因此當孩子們從文本讀到了「過往食物里程幾乎不會超過20哩,不過現在很輕易就會超過上千上萬公里,這件事和冷凍技術有關,也和交通工具發展有關」。連結了自己算過油耗和成本的經驗,孩子主動提問:「食物被送得越遠是不是也會越貴呢?」更決定一起實際到超市走一遭,去看看無法久放的生鮮和可以保存的米糧是不是存在這樣的價格規律。
其實文本的閱讀與生活的連結,就是這麼的單純而已,當閱讀能夠帶給我的世界能夠與自身相呼應,如此閱讀也就更有意義;而體驗越多,我們在閱讀中所能夠感受到的連結也就更為豐富。如此將閱讀及語感連結成一個更好的學習循環。
而漸漸地,孩子可以讀進的資料越來越多,有能力自行做篩選的文字精煉度也越來越高,為了知道更多與環境有關的訊息,孩子們除了讀他人淨灘後的心得文、也讀了關於漁港觀光客的新聞,甚至也讀了如何淨灘地說明。
最後,孩子們更要將這些資訊融會貫通,產出一篇給大家的淨灘說明。
整個語感的最後產出就是這樣的作品呈現,不過其實這段時間中,孩子也是經過不斷地文本練習,來熟悉各式文體的撰寫方式,讀了之後不只要看懂文章想要表達的重點,更要找出文章的結構,最終也才有機會自己創作出一篇符合同樣文體規則的文章。
數感 -數字背後的意義才是重點
雖然說這次的主題好像很「人文」(畢竟是討論環境議題),不過實事求是的精神存在於任何領域及議題,因此在這段時間,雖然終將回歸到我們自身如何與環境共好,可是前期在理解這些資訊的過程中,我們還是要靠數字來說話,不可單憑想像做事。
因此當我們透過遊戲、透過文本閱讀理解、透過實地踏查理解了漁港與聚落後,我們就要來實際地藉由數字來看看,自己的生活與漁港究竟是有多大的關聯。
基礎的數字運算已經不是孩子們的課題,現在我們要將數字賦予意義,也就是進行多步驟以及大數的問題拆解。同時,比例的概念也要進來,如此才可以在接下來的數字意義中進行更有邏輯的比較。
所謂「數感」並非只是要孩子將計算練到精熟,更重要的是能夠將數字為己所用,以數字傳遞出來的訊息當作自己判斷事物的基準,因此當孩子們算出了自己為了吃魚所間接造成的汙染時,我們要做得並非給予一個答案來說如何才是最正確的,而是讓孩子自行從計算出來的數據中做生活中的選擇。
當數學背後的意義是來幫助自己認識世界時,那麼「數感」的概念才是真正建立在孩子的心中,變成一輩子的能力。
專案驗收 -學習與生活的重要橋梁
不管怎樣的專案題目,我們總是需要思考的是:「離開學校、離開課程後,孩子帶走什麼」,以此次的題目來說,淨灘是一個最終的季末任務,目的是帶給孩子垃圾量的大衝擊;而整個十周的課程中,每一段能力的建置,都是為了面對未來所有未知的挑戰。
雖然我們學了大數與兩步驟的計算花了很多時間、雖然我們認識說明文與新聞文學花了很多功夫、又雖然我們在將表格中的資訊進行判讀時也會一直搞混,可是孩子們一段又一段撐過了這些學習歷程,最終產出自己的成果。
季末除了淨灘之外,回來後當然也需要讓孩子有一個驗收的機會,所謂驗收就是孩子們必須從無到有完成一個任務,當然用什麼方法都是不限的。
因此此次的季末驗收,我們設計了一個「新聞播報台」當作最終任務,孩子們必須將自己這十周的所見所聞變成一段新聞,播報出來讓大家知道這個題目。
從準備資料到分工合作,孩子們都要自己來,並且在有限的時間中完成這個挑戰,孩子們必須提取這段時間的學習,將之轉化成淺顯易懂的訊息,並且藉由自己製作的海報來協助報告。播報過程中只有表達時的姿勢是孩子們沒有學過的,而這也是老師唯一提供的幫助,其餘都是孩子們自己要完成的呢。
最後孩子們一起看著專案課的影片播報,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們對於自己最後的成果表示還可以更好。當自己有了追求卓越的態度,那麼未來不管遇到什麼難關,也都將不是困難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