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秋季專案課我們探討了「北海岸的沿岸地形」這個主題,在跨域專案課裡我們不在課表上區分領域時間,會主要以主題脈絡來設計課程,但這不代表各領域的學習會被忽略,反而走的課程設計是讓各科自然地融入課主題當中,也自然地讓孩子內建「學習應用不分領域」的生活態度。
聽起來可能有些抽象,那就看看我們是怎麼做的吧!
「北海岸的沿岸地形」的專案脈絡
課程的安排與進行過程,我們很希望孩子保有的部分是「自己對世界的理解能力」,比起馬上將知識灌進孩子的腦袋中,我們更希望孩子嘗試著提取自己的經驗與想像,也從這樣的過程中,知道自己是可以對世界保持提問的。
曾經有家長擔心:「可是如果都沒有給孩子先備知識的話,那不就很浪費出門的時間?有很多事情小孩沒有看到,那就會很可惜!」每每聽到這樣的擔憂,我們也會好好地說著:「我們給孩子的是先備『能力』,當孩子有了自己去探索世界的能力後,不管發現了什麼都不會影響他的學習與成長。甚至,我們給予孩子的空間就是,我們有必須要完成的內容,但也會在這樣的設計中創造更多空間,給孩子有機會『看見自己的想看見』。」
即使這次的題目是有硬知識的內容,我們仍會從基礎的能力開始,讓孩子一步一步長出自己的推論和觀點;或者說,就是因為有這樣硬枝是,我們更希望孩子明白,所有的知識都是古人們經過「發現與驗證」而出現的,因此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要讓自己理解並讓知識為己所用、而非硬背導致自己被知識綁架。
接下來,我們將利用分領域的說明來介紹專案課是如何進行的,希望讓大家對於專案可以更有一些畫面。
(其實這樣的撰寫方式,是參考了《思辨,是我們的義務》這本書,也很推薦大家閱讀唷!)
生活&公民 -海灘在戶外,課堂也要走出去
在學次方,我們強調課程與生活的連結,根據談論的主題走進各種場域。既然秋季主題是北海岸地形,那到北海岸踏查就是少不了的行程囉!出發前,我們先在教室討論了自己對於海的想像,從一開始的沙灘、海浪和一大片天空,到後來區分出了「海面上與海面下」後更進一步討論出了有無生命的類別。
不管是不是我們真的能夠看到的都沒有關係,就算「偏離」了主題也沒關係,但在這樣開放的討論中,我們開始建立孩子「想」的信心。(延伸閱讀:【2020 Fall-W1-1 自學專案】印(想)象中的海灘)
學季第二周我們第一次到海邊,這次的目的是讓孩子對照腦中對海邊的印象與實際的海灘模樣,這樣的走讀重點不是要去很多地方,而是要好好地感受和看見,並且再一次地提取我們在教室中討論的內容,嘗試著進行資訊的比對。
一整天下來,我們只走了兩片海灘,到萬里看了看沙灘、再到野柳眺望岬角,實際走著才注意到海的多樣及多變,我們也不急著講解各式各樣的硬知識,其實五感就是最棒的放大鏡,讓我們開啟不同的視野。
短時間內看到兩種不同海岸的孩子開始出現各式各樣的疑問:「為什麼浪打在石頭跟打在沙上的聲音不同?」(聽覺)、「沙灘為什麼不會被海浪沖走?」(視覺、延伸)、「岩石上為什麼有很多小洞」(視覺、觸覺)、「女王頭真的會斷掉嗎?」(視覺、延伸)、「被海打到了!好冰哦!浪的大小也不同!」(觸覺)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得以開啟後續的專案課。
我們一起望著海,時而安靜時而討論著。
除了用眼睛看,孩子也記錄下自己的發現。
外出的機會很珍貴,我們都要好好把握
第一次去海邊由老師策畫,孩子的任務是要去認識海岸,學期間還會有第二次出門,第二次外出的時候,孩子能夠做到的事情就又更多了,也因此第二次的外出就交給孩子負責囉。
需要帶什麼、出去的目的、行程安排以及觀察重點,這些老師們都放手讓孩子們規劃,一來是對於自己要觀察的重點內容,孩子已經在課堂中討論與模擬過了,這樣的行程規劃正好是個小驗收;二來,我們也透過這樣的機會,讓孩子確實地意識到自己外出的目的,生活課的進行絕對不是單純地上車睡覺、下車玩樂,而是每個時刻都是學習的一部分。
孩子正在記錄行程,也藉機再次練習時間運算。
第二次到海邊,孩子已經知道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於是我們能做更細緻的觀察以驗證所學,同時孩子也接下蒐集石門洞和南雅奇岩資訊的任務,以便接下來的海蝕景觀模型製作,將所學以具體的方式呈現。(出發前孩子是這樣準備的。)
孩子拍下南雅奇岩的紋理。
有人擔任攝影師,有人作為比例尺,共同完成一張有訊息的照片。
專案課的「公民」中同時包含了許多面向,有人可能會注意到,地貌的成形原因是出現在地理課本、比例尺出現在數學課本、侵蝕作用可能又出現在自然課本,但我們所謂的公民,指的便是「成為一位能夠與世界好好共處、友善世界的人」,這並不是一個領域單元可以做到的,因此在生活課的過程中,我們會需要與人互動、我們會需要與世界互動,更重要的是,在這些互動的過程中,我們要形成自己認識世界的觀點。
不同領域的交互應用,正是生活中真實的面貌,老師們創造了這樣的應用機會與實作空間,就是為了給孩子機會去嘗試不同的答案。
語感 -大自然的美牽動感官,用感受寫詩
來到海邊孩子很自然會出現感嘆的情緒,「海浪好像快把我們吃掉了。」、「海浪有好多種不同的顏色,我想數數看。」、「蕈狀岩的長相很有趣。」、「浪打在沙灘和岩岸的聲音不一樣。」順著孩子欣賞大自然的感嘆,這學季的語感我們一起寫詩,練習用有節奏的文體把心中的感受寫出來。
童詩的作品核心精隨就是其中的童趣,也許是看世界的角度不同、也許是充滿了想像力、也或許是充滿著飽滿的情緒感受,這些大人們不小心忘光光的東西,仍存在在孩子大大的內心世界裡,
從欣賞作品開始,用肢體和聲音去理解詩人想展現的畫面或情感,接著孩子各自選擇喜歡的詩進行仿寫,孩子的世界充滿童趣(如果對孩子的作品感興趣,也可以點進來看看唷!)
創作是動態的,寫作則是屬於孩子安靜的時刻。
成發時孩子為參與者朗誦自己創作的詩。
把握每一個可以學習的時候,但也別忘了空下來感受
詩的組成除了感受之外,當然也還有其他的修辭法,這段時間我們也認識了排比、擬人和擬物的修辭。我們總說,學次方的學習並不算是輕鬆的,一關過了還有一關,只是在這些學習的過程中,「留空」也是會被設計進來的重要環節呢。
當我們有了讓腦袋空下來的時間,我們也才更能去感受到生活中的種種,這些重要的感受是我們創作的基礎;而如何讓自己的創作被理解,則是另外要學習的技能囉。
若每一個工具學了之後卻無法被用到,那麼這些工具(技能)就會像常常被丟在一旁的工具箱,久了之後可能會忘記它的存在、也可能會忘記裡面的工具要怎麼使用,而這是我們不樂見的情況,因此在工具被遺忘之前,我們就要藉由不同的情境讓孩子們將工具的使用方法內化成習慣。
不同的工具要進來學習的場域中,都是需要經過循序漸進的引導,孩子才能安心地自主拿來使用,因此一起在課堂上學習、從自己有感覺的畫面出發、從模仿開始創作,這些種種畫面便是課程中會出現的景象。
探究 -海岸是如何出現的,做實驗來推理
延續孩子在海邊提出的疑問,我們用生活可得的材料模擬了水流的作用,進一步去討論沙灘是如何出現的,侵蝕、搬運和沉積是怎麼發生的?發生的時候可以看到什麼現象?在水流的不同位置中,哪些作用會特別顯著?其實這些答案都能在實驗中觀察到哦!跟著孩子的提問,我們接續著進行實驗與觀察,孩子們自然也很能沉浸在整個實驗討論中,藉此練習在不同的假設下形成結論。
孩子們觀察著被水沖過的小沙丘中間出現凹陷。
用有重量的玻璃瓶製造海浪,看看海浪對沙灘有什麼影響。
實驗後,孩子練習用自己的話紀錄結果。
孩子所提出來的問題是根據我們在現場的所見,自然實驗的過程中,我們也要試著重現能夠讓孩子加以連結的畫面,以差異侵蝕的實驗為例,在孩子看過泥沙球被水沖刷後的差異後,發現不同材質的東西抗侵蝕的能力不同,於是我們就能進一步推理為什麼在野柳海邊隨處可見的蕈狀岩會長得像香菇,或是為什麼我們說女王頭可能會斷掉。
做實驗觀察看看泥和沙對水的抗侵蝕能力。
剛上一年級的孩子也能用簡單的話和圖片表達自己的推論。
從大自然的發現也將成為科學之源
如果在出發前就先講解這些原理,或是在孩子們做實驗之前就先講了這些現象,那麼對孩子來說,就只是知道了然後看見了,學習變成比較基礎的「知道」;但若孩子有機會真的用水去侵蝕不同的物質,那麼不同物質因水的變化,就是孩子們親手造成的,那個衝擊感和印象自然也變得更為強烈。
不管是什麼領域的研究,其起源都是因為有人觀察到了些什麼現象、進一步產生提問,接著去進行假設、實驗和結論,隨著人們願意對自然的一切提問,科學的發展也蓬勃了起來,我們不特別「講解」這些歷程,而是直接帶著孩子走一遭。
(延伸閱讀:重走科學家的發現之旅,從真實觀察到探究道理)
數感 -水流作用需要多久,模型又要怎麼做才像
水流作用不是轉瞬間發生的,可能需要幾年甚至數萬年,這時候就是數感課進入的好時機了!時間的運算和換算、大數的加法或乘法,孩子需要使用不同的數學工具才能解釋眼前遇到的問題。
對於時間的概念,還記得自己小時候是怎麼學得嗎?從生活中的事件順序開始,我們漸漸理解了時間的感受,不過大自然和生活中的時間級距卻是不同的層級,孩子可能過了一年身體上就有很明顯的變化,但大自然可不是如此,我們透過自己的成長變化來和大自然變化做比較,也進而帶出大數的概念,透過時間的換算,實際地對於大自然變化的緩慢產生連結。
孩子正在推理各種時間單位間的關係。
那模型呢?為了做出擬真的模型,我們學習長度單位換算及等比例放大縮小的概念,不過也不是一下子就將比例的概念放進來,我們從簡單的平面圖形開始,帶入柱體和椎體,先不討論複雜的體積計算,而是簡單用長度來理解縮放的意義。
有了模型的基本形體概念後,接續著就要真的將「比例」意義放進來,比例尺是我們生活中很常會用來量測真實情況的工具,而這也是量測的重要基本概念,要讓孩子對於比例尺更有感,我們就真的讓孩子自己當比例尺!
我們前往附近的大學,先利用學校裡的大石頭做比例尺練習。
拍照的位置與角度,也會影響真實的比例尺資料換算呢。
有了實際的比例尺位置與攝影,也就有了實際計算的素材,我們沒有固定的題目給孩子算,而是孩子自己做出題目、自己要來解題,比例尺的題目不再單一也不再無感,孩子們藉由自己的能力,真實地算出那些量不到的大石頭的高度(當然,我們在教室裡也有計算小小的物品高度喔!)
有了比例尺計算的能力,我們就真的能算出大自然給予的自然禮物。
需要解決的問題不是由他人給,而是自己發掘
若單純只是「完成模型」,孩子們用黏土或是任何媒材,其實都可以做出「模型」,做出來的成品可能會有人覺得太過簡單,這並非是孩子們想要偷懶或是隨便做,更多的情況是孩子們不曉得更好的標準在哪裡、怎麼做到,所以老師的角色就是要讓孩子知道,原來製作模型可以擬真到什麼程度後,孩子便也能因此設立更進一步的目標來執行。
知道了原來比例的概念可以如何協助自己後,孩子們也確實地透過這些方式,將所學變成自己的工具,協助自己完成模型製作的各階段任務,自己完成任務的這件事情,也就是反覆地自己出題目、自己解題目的過程呢!
創作 -慢慢積累,將所學具現化
整個學季,我們一起做了很多事情,有外出的踏查、有生活中場景的紀錄,除了這些從外界撈回來的經驗靈感,也還有孩子們在教室進行的實驗、一步一步練習的比例尺概念,結合了室內與戶外的學習,孩子們要將所有的學習進行整合。
要將自己的所學具現化不是這麼容易,不希望孩子隨便面對的我們更加入了藝術媒材的認識,讓孩子有更多接觸不同學習的機會。實際執行的過程中,孩子也發現做模型不只是把土疊起來而已,而是要真的用到之前計算的模型比例;進一步對照了生活課時拍回來的照片,孩子也發現這樣的模型製作過程,能夠協助自己做出更擬真的內容。
黏土雖然有一定的堅固,但還是不夠強壯,內部必須要有骨架支撐。
天然岩石的顏色都很特別,孩子專注地做出南雅奇岩的顏色變化。
媒材的使用,也絕對要知道自己用了什麼
此次的模型創作是由魚山老師(也是其中一位學生的家長)來帶領,讓孩子們使用了「油土」這項材料,使用的過程中,孩子們也必須了解到此項材料的特性──不會硬掉、遇熱軟化。
要知道油土的特性也是因為,孩子們會有自己操作的時刻,當沒有老師的情況下,孩子們也必須要知道自己如何調整,而真實操作的情況,也讓孩子們在成果發表當天沒有被問倒呢!
成果展現 -給孩子一個舞台,讓孩子展現自己
學季的最後一周,我們舉辦了一場成果發表,上台報告、海報展示與日常學習分享,每一項都是日常的積累,我們稱這樣的成發為「不能臨時抱佛腳的期末考」。
在一開始設計課程的時候,我們就決定了孩子們最後要與專家學者們發表自己的發現,當初規劃是要讓孩子們拿著自己做出來的模型,報告給當地的導覽員聽,不過家長知道了之後,就協助引薦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老師們,讓孩子們有機會得以在協會的教室中報告給這些厲害又專業的老師們!
敲定了場地與參加的志工老師後,剩下的準備以及布置我們就放給孩子們自行準備,老師們會協助孩子們將這段時間以來的學習進行整理,不過內容的產出還是必須交由孩子來完成,成果發表前的練習寥寥無幾,老師修著語句的精練及熟悉度、提點著當天的禮貌和應對表現,除了基本的課內練習外,孩子要不要做額外的練習,就交給孩子自行決定。
在這樣的準備環節中,也可以看到每位孩子很不一樣的習慣,有孩子面對老師也害羞所以在家裡準備、有孩子看似沒放在心上卻會在某個時刻突然疾筆振書完成講稿、更有孩子會主動和老師約練習時間,不管是怎樣的方式,我們都希望孩子明白:「成果發表的成與敗,都是取決於自己的準備。」
孩子們很棒的是,當天如期也如願地完成每一個項目的學習分享,更因為都是自己努力完成的學習,也不怕志工老師們問問題,真的是沒有被考倒呢!
雖緊張,但對自己仍有信心地分享著的孩子。
不管好奇些什麼,孩子都能馬上回答你這段歷程走了些什麼。
學習就像生活,是各種領域共組的豐富體驗
有志工老師好奇,這些「真的」都是孩子們自己準備的嗎?沒錯,都是真的。
也有家長分享,當天真的好想要出手幫助孩子做這做那,但都要好好地忍耐、抓住自己的手,再稍等一下就會看見孩子們緊張又興奮地忙進忙出,真的是有點混亂、但也真的就是可以看見孩子們努力表現到最好的一面。
每次的成果發表,我們都希望孩子知道:「這個時間,就是屬於你的!」不是老師們要講一堆無聊的話、也不用有人上台做冗長的致詞,而是大家都要聽孩子們講話、看孩子們表現!
當然十周的課程,語感不只會寫詩,我們也閱讀文本練習查資料、也學寫生字;數感不只算水流作用的時間也計算各種日常的時間感;探究不只發生在實驗中,外出時也會創造機會讓孩子練習觀察與假設。這是學次方的專案課,像日常生活一樣,買東西時需要看懂品項文字,也需要計算金額,注意成分甚至比較不同產品的小差異,在專案課裡各領域的內容也自然地彼此牽動著。
孩子們認真地面對著生活中的一切,似乎默默也感動了大人看待學習的方式,在成果發表的家長與來賓回饋中,大家回應著孩子們穩定的表現、也提問著很正式的問題,在這一時刻,孩子們不再只是孩子,而是能被認真看見的獨立個體。
學習是生活,生活中有學習,孩子們更將學習放進自己的生活裡──這就是學次方的平凡日常。
文/藍詩婷、林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