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的專案,結合了捏麵人和紙芝居,期待能和孩子一起將老傳統與新創意揉合。在學次方,我們常說小學階段的孩子應該多體驗、多嘗試,從這些體驗裡找到感興趣的事,從這些嘗試裡漸趨勇敢不畏失敗。
進化的心智圖
和第一學期不同,這次的主題是老師決定的,我們把時間花在接下來的體驗,因此一開學我們就開始討論彼此對這次專案課的想像。孩子們用兩首歌的時間靜靜寫下自己想到的事情,和第一學期相比,孩子不再問一個人要寫幾張,因為他們不擔心自己寫不出來,反倒是原來的一首歌時間延長成兩首歌,滿滿的靈感不斷湧出來。
第二次討論專案發展,孩子的進步連自己都感覺到了,子璐:「我們的心智圖變得好厲害喔,比之前手工皂的多好多喔!」,昀霏:「我們有好多事要做,這學期會很忙。」其實上學期在主題討論階段我們做的還不是心智圖,只有分類而已,不過更讓人感動的是孩子在扎實走過的專案中,開始能夠預估時間,知道在有限時間內需要取捨,並讓流程完整。
揭開捏麵人的秘密
我們的目標不是做出好看的捏麵人,而是做出『可以吃又好看的捏麵人』,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孩子花了將近三個禮拜的時間努力。大夥一起讀了沒有注音的麵團食譜,一起練習做筆記,討論出96種麵團測試組合,做出10種不同的麵團,學會用百分圖表示成分,分類天然色素時學畫了樹狀圖。
這當中幾乎每一件事對孩子來說都是不熟悉甚至是全新的,不過生活不就是充滿挑戰嗎?那以生活為藍圖的專案課當然也是。還記得拿到沒有注音食譜時,羽岑一臉尷尬的說:「啊……我看不懂。」那個覺得很難、很想放棄的孩子,在8周後再次拿到沒有注音重新用電腦打好的自編故事時很自然地開始讀,遇到生字就問,問完寫下來,當初的害怕煙消雲散。
當初討論出96種麵團組合的時候呢?孩子們雖然很棒的都跟上了這段驚人的討論,但也有不少人想到有96組實驗要做就一個頭兩個大,感覺就像這學期被宣告失敗了一樣。而經過了把96組實驗限縮到10組測試的過程,孩子學會了怎麼有系統的簡化問題,在討論期末成發時很快可以把問題簡化,不到10分鐘就提出相當有邏輯又清晰的點餐(麵人)流程。
可以吃但不想吃的捏麵人
經過了好多努力,孩子們總算是做出可以吃、可以久放的麵人,但孩子沒想到的是這麵人竟然會如此難吃。原來為了讓麵糰可以長時間保存,必須加大量的鹽,這也是孩子第一次知道鹽加太多不只對身體不好,其實也不太好吃。難吃到愛恩說:「那還是放不久也沒關係,我們用糖做好了。」還好一想到糖會讓自己做的麵人流汗(出水),大家笑一笑之後馬上收回這個大膽的想法。
第一次捏麵人孩子非常興奮,除了創作的雀躍外,更多了一份成就感,因為可以大聲的說:「這隻麵人,可是我從0開始創作出來的。」孩子們可是非常希望請親朋好友吃一口麵人,當然這份心情除了驕傲外,還帶了點惡作劇,畢竟這可以是一隻可以吃但是自己都不想吃的麵人。
站上舞台說故事
為了創作出自己的捏麵人紙芝居故事,孩子們從讀繪本開始。每個孩子都選了自己喜歡的繪本,站到台上或是大方、或是害羞地分享著。對於喜歡舞台的孩子,上台是表現自己的機會,而對於害怕展現自己的孩子,上台是突破自己的時刻。
知築的自若的聲調起伏、俐穎的戲劇化的動作、昀霏鉅細靡遺的講解、子璐獨到的轉化、子柔逐字念的羞澀、芸熙勇敢努力的拼音、羽岑緊張的聲音變化,每個人都在上台的那一刻體現了不一樣的成長。
創作一個故事
創作一個故事當然不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這樣簡單,故事畫面的描寫、動詞生動與否、角色是否立體都相當重要。孩子們找出故事中重要的角色,從話語、從動作,練習觀察角色性格。
每個人寫的故事都從『從……找回……』開始,有人要找回主角、有人要找回重要物品。故事的每一個畫面都要清楚說明,孩子們開始討論動詞,幫彼此把故事變得更厚實。寫多寫少都沒關係,重要的是享受自己的故事,如果做得到我們就深究動詞的應用讓畫面更立體,如果有些吃力那就先做到故事連貫。在每次嘗試的時候都多努力一些些,每次就會多進步一點點,創作如此,學習如此,生活也如此。
挑戰雜誌拼貼
故事寫完後,這次我們不畫畫,我們再挑戰一個新事物『雜誌拼貼』,雜誌上有現成的圖可以用很好,沒有的話就自己創造,有綠色就可以做草地,有藍色就可以做天空,就這樣愛恩用白色文字區做出房子,芸熙用相連的綠橘圈圈做出胡蘿蔔,俐穎用深色手表廣告做出洞穴,子璐也用藍天和灰底做出溫泉。
發揮創意沒有標準答案,那節課老師坐在一旁幫孩子割出拼貼背景需要的盒子,孩子們沉浸在創作的世界裡,享受自己的創意無限。你說,如果做錯了怎麼辦?別怕!孩子們都知道就勇敢的撕下來,這沒什麼。小孩現在都會學老師說:「如果做起來很輕鬆(簡單),那就不用學了。」
從捏麵人爺爺手上接棒
終於到了最後準備成果的時間,孩子聽著比自己爺爺奶奶年紀還大好多的捏麵人爺爺希望傳承捏麵人的浪漫,默默接下爺爺手中的接力棒,決定挑戰捏麵人小師傅,用小小的雙手把捏麵人的傳統繼續傳遞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