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怎麼看PBL專案課?師生雙向質性回饋

在過去的專案課文章中,成果評量的部分大多介紹到孩子籌備、執行成果發表的過程,這次的文章要帶大家看成果檢驗的另一個面向,也就是質性回饋的部分。

在學次方,只要有課程結束的時候,孩子都會被訪談,說明自己在課堂上學到、感受到的東西,或是對課程的建議;另一方面,老師也會就課程進行中的觀察、孩子的表現,撰寫涵蓋各面向學習能力的回饋單,讓孩子、家長都能看到這段時間的進步,以及可以調整的地方。

進行質性回饋的過程和操作,就像課程一樣,需要一系列的設計和調整。這次的文章暫時不會帶到太複雜的設計面向,而是讓大家看看金牛角專案課蒐集到的回饋,可以看看孩子是怎麼看待專案課的?質性回饋有些什麼樣的內容?

 

children laughing

 

孩子的回饋訪談

專案課結束後,任課老師會設計一份問卷,讓非任課老師去訪問上課的孩子。問題大多圍繞在孩子記得的上課內容、課程間的比較、給老師的建議等。接下來就直接帶大家來看看,金牛角專案的一些訪談問題,還有孩子的回答。

 

我們學過什麼?

在這個題目中,問卷上已經列出很多上課學過的項目,不過受訪的孩子不會看到這些選項,而是單純被問「上課有學過哪些東西?」,訪問者再根據孩子的回答,勾選符合的選項。孩子說完後,會再追問「還有嗎?」,但不會做其他追問,或是提示任何上課內容。

在沒有提示的情況下,被提到最多次的是「實際訪問」和「基本影片剪輯」,而它們也是「最喜歡哪個主題?」問題中的高票答案。被提到次數比較多的項目,大多是實際動手操作、實際使用工具的內容,例如其他像是「使用google雲端」、「電話訪問」等,親手操作的經歷相對是比較印象深刻的。

 

在專案課裡,我有學到什麼?

這題想調查的是,孩子對於專案課所學對應的知識領域,察覺到什麼程度?問卷上老師已經列上八個學習分類(數感、語感、文學、公民、藝術、科技、科學、生活),訪談者會逐項詢問孩子覺得有沒有學到該項內容?(例:有沒有學到和數感有關的東西?)如果有,是哪個部分有關?

四個孩子一致都同意,有在這次專案課學到語感、公民、科技、生活的內容,語感主要是訪談設計,公民則是認識文化、討論的過程,科技是用電腦平板剪影片、用雲端,生活則是規劃、出門到老街做訪談。而這些結果確實也符合最初文化專案課程設計的主軸。

*延伸閱讀:三個步驟,教孩子使用科技工具

 

children playing

 

開放式問題

除了原本就設定好選項的問題,也有一些開放式問題,問的時候常常能獲得意想不到的答案。也因為這類問題需要比較多思考,會排在比較後面,讓孩子先回憶上課做了些什麼、學到些什麼再來回答。

 

上課前對專案課有哪些期待或想像?

想比較深,感覺是比較比一般上課深一點、更酷

 

和學次方的其他課程有什麼不同?

課程比較多樣,學完一個東西,還要學下一個,像是剪影片、用雲端硬碟、規劃、打電話,有很多面向。

 

老師把大部分要處理的東西都給你,老師提供素材材料,其他靠自己

 

最喜歡學次方的什麼事情?

喜歡上課時可以學到比較新奇、比較不會碰到的東西,例如自由研究碰到銲槍、專案課可能去訪問

 

透過這些回答,往往可以看到孩子是如何理解、感受學次方的課程,訪談的過程也只會盡量深挖,追問「什麼原因?」「XX和OO,你會比較喜歡哪一個?」之類的問題,盡量避免直接提供意見,影響孩子的回答。

有些時候,孩子對某些問題可能比較沒感覺,就只會簡短回答,或是說沒有、沒想法。這時候可以試著換個方式問,例如加入比較、或是1到10分給個分數,這類具體問題,會比較容易回答一點,等孩子回應後,再視情況追問。如果最後孩子還是回應不多,也不用強求,畢竟孩子的性格、和訪談者的關係也都會有所影響,照實地反應孩子的回饋即可。

 

teacher and student

 

老師撰寫的回饋單

除了從孩子那邊蒐集課程回饋,相對地老師也會就孩子的過程表現給回饋,有點像大家熟悉的學期成績單,但沒有分數成績,變成全部都是老師評語,也因此可以就不同面向,有更多細緻的說明。

學次方的回饋單裡,會有「數感思維」、「語感表達」、「探究精神」、「公民意識」、「創新創意」五個面向的表現說明,另外也會根據孩子長期的表現,寫下總結的「成長小提醒」、「結語」等內容。

在同樣的領域面向上,每個學生也都有自己擅長和不擅長的部份,老師會寫下學生表現好的地方、卡關的地方、老師怎麼協助調整。以這次金牛角專案的回饋單,數感思維的部分為例:

給學生一:對於自己提出的點子或解法,無論質量,OO大多能講出自己的一番道理,雖然有時邏輯上會被挑戰,不過很好的是OO的自我調整很快,能不執著於自己提出的辦法進行有效討論。而在討論中較常協助OO的部分是提出縝密的布局,引導OO往後多想幾步,思考通盤的策略。
給學生二:OO蠻習慣往後多想幾步,因此可行性常在OO的考量裡佔相當程度的部分,若乍想不可行則該方法就可能被排除,因此我們常在OO卡關的時候教OO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藉由增加OO腦中的問題解決資料庫來增加思考的策略彈性,而OO學習新事物的速度也相當快喔!

 

而一直有來學次方的孩子,老師也會綜合長期的狀況,在總結的部分給予回饋,例如:

給學生三:在這兩年裡OO的成長是顯著的,從覺得自己沒有想法到能夠講出自己的想法,到開始去實踐自己的想法,面對失敗重新開始,一直到現在能學習並在大部分的時候獨立使用完全不熟悉的科技工具。

 

除了文字描述,回饋單上也會有簡易的能力指標量表:

能力指標量表

 

這是根據學次方的行為表現量表給出的回饋,量表由老師根據課程經驗訂定,也會定時討論調整。

邏輯思考量表
量表範例:數感思維的邏輯思考

 

每個學期末要給所有孩子寫回饋單,著實是一大工程,因此課前的觀察目標準備、課堂進行中的紀錄就很重要。老師們會在上課前設定這堂課主要要觀察的能力,課程進行的過程中,就能更有意識地去注意到孩子的表現;並且也盡量在課堂結束時,寫下簡易的紀錄,後續寫回饋單才有資料可以參考,也比較容易觀察到孩子的長期表現趨勢。

 

parent and child

 

親師生三方座談

完成回饋訪談和回饋單後,會進行親師或親師生座談,讓爸媽和孩子瞭解這段時間的學習狀況、成長表現(其實平常爸媽來接孩子的時候,老師也會聊聊當天的狀況),也能更完整地瞭解爸媽和孩子的想法。透過雙向的回饋,讓三方都能有更好的合作和調整。

因為專案課沒有完全量化的紙筆測驗,因此透過平時持續、細微的觀察,以及課後訪談,來瞭解孩子的學習情形、對課程的接受程度,就是一個專案課重要的操作,也能協助課程持續調整地更好。

這次的文章用比較淺白的方式,帶大家認識之前比較少提到的質性回饋的部分。也藉由金牛角專案的回饋為例,希望能讓大家看到孩子對專案課的想法,以及更完整地認識專案課的操作過程。

*延伸閱讀:跨領域/PBL專案課老師的3種角色任何人都可以上手的跨領域設計…嗎?(0)概論篇

 

文/周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