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上周學生們發現即使用快速冷卻法也來不及在一節課的時間內做完粉粿並測試黏性和彈性嗎?那時這群哥姊們決定各自攬下一些責任,讓實驗可以順利進行。那每個人的完成度如何呢?說好上周三要到教室先測試加糖是不是會影響粉粿硬度的A,在約定的時間自主完成了測試。不過主動提自己可以在上課當天提前做實驗的B,卻不斷拖延,一下聊天、一下忘記步驟、一下先處理自己的私事,甚至告訴趕來的C(有提早到)自己也不知道現在是什麼情形,讓同學光是理清楚現況就把提早到的時間用完,連唯一一個因為放學時間無法提早的D都到了,大家還沒搞懂B到底提前做了些什麼。
追究事情發生的經過也無助於完成實驗,於是大夥們打算把所有東西還原,從新來過一次。這時我才介入,我請學生們比較目前時間、情況與上周狀態的差別,評估我們是否有機會可以在下課前完成今天預期的進度。想了想,大家評估的結果是不太可能,畢竟我們擁有的時間和上週一樣,需要做的事情量也一樣。這時我才嚴肅的告訴B,不負責任的結果不只會影響到自己,而在已經知道這關乎更多人的情況下還以這樣的態度面對事情,是很過分的。像今天就是影響到所有人,大家研究了兩周的實驗就這樣泡湯了。
最後,我們用中午先做好本來要用來和急速冷卻法比較的一般食譜粉粿來進行黏性和彈性的實驗。
粉粿外觀比較
剛把粉粿從碗中取出,大夥馬上發現粉粿狀態大不同,太白粉和樹薯粉製的粉粿微透明較軟,放在平板上會慢慢向外攤卻不是流動。玉米粉製粉粿非常硬,顏色有些黃白色,而番薯粉製粉粿也完全為固體不癱軟,但仍保有透光的性質。光就這個結果,學生們便推論後兩者的實驗大概不會成功。
黏性實驗
起先學生採用的方法是把粉粿用兩塊塑膠板壓緊,拿掉其中一塊塑膠板後,將另一塊黏有粉粿的板子懸空倒置,以錄影的方式記錄粉粿掉落的時間。不過較硬的兩塊粉粿根本沒辦法黏在板子上,因此學生改用手當板子,一方面增加摩擦力,一方面用溫度來幫助自己。
在實驗中很棒的是,學生們開始注意到初始條件的公平性,比方要用同一個人的手、每次實驗前手要擦乾淨、壓粉粿的時間要固定,當然用手施力還是難以量測實際力道是否一致,但他們已在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了!
最後的實驗結果和起先預期的相同,太白粉粿和樹薯粉粿黏性明顯優於番薯粉粿,而玉米粉粿甚至連一秒都沒辦法黏在手上。
彈性做不了那就試試延展性
彈性實驗原先學生希望測量粉粿落地後回彈的高地,不過此假設忽略了粉粿的黏性,因此失敗。接著我們思考著磅秤的原理,想用粉粿試試,沒料粉粿的彈性也沒好到能以公分為單位看到差異。苦思不得其解,最後兩個學生決定改測粉粿的延展性。
他們架好尺,一樣用錄影的方式紀錄動態結果。學生的假設是『對原始長度一樣長的粉粿緩慢施力,在粉粿被拉斷前一刻能拉伸到多長。』也就是比較四種粉粿的伸長量。
最後結果和黏性實驗相當一致,太白粉粿和樹薯粉粿的延展性優於番薯粉粿,而玉米粉粿一拉就斷掉了。
結論與成發討論
完成實驗後,兩組人互相分享結果。我們也一面討論著下周六的成果發表,這群哥姊們雄心壯志的說要做四幅大研究海報,從學次方天花板垂掛下來,佔據學次方一進門的位置,讓全場觀眾都忽視不了他們的研究。至於這『吸睛』的海報內容會是如何,就是哥姊們接下來兩堂課的工作了。
文 / 藍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