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課解密:餐桌上的植物】評量篇──如何評估跨領域課程成效?

❓跨領域專案課沒有考試,如何知道孩子的學習成效?

專案課的最後,都會有成果發表的設計,形式可能是一場活動、一個展覽、一本書等。最終成果的呈現,不只是讓孩子回顧自己一學期的所學、分享給別人,更是老師們衡量孩子學習成果的重要機會,就像是專案課的考試。

最後幾週的上課時間,會有一部分用來準備成果發表,看起來就像是普通的上課過程,但其實更是專案課的隨堂測驗、Openbook考試。在準備過程中,老師會不斷詢問孩子背後的想法,更完整地觀察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知道專案課所學孩子吸收了多少。

這次餐桌上的植物專案,孩子和老師一起討論後,決定以午餐工作坊的形式舉行。孩子要在其中一天的午餐時間,帶著學次方的其他孩子、老師,一起製作當天的午餐;並且解說午餐的食材,和這學期專案課程專題研究的學習成果。

工作坊的準備,老師先示範如何做討論、紀錄和總結,接著就由孩子輪流自己進行。每次的討論也會是由大至小,先列出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再慢慢深入細節。孩子沒有規劃活動的經驗,或許不容易一次完成所有細節,因此老師仍需不時協助聚焦,一次解決一個問題。

 

在準備階段中,老師期望孩子能達到以下的表現:

  • 食物相關的知識:
    • 知道食材、料理、烹調方法,背後選擇的理由為何。能夠在設計工作坊時,說明出課堂中學過的概念(例如選擇鮭魚而非鮪魚罐頭,是因為想用天然食物而非加工食材)
    • 能夠運用做蛋糕時學到的食譜概念,寫出午餐工作坊的食譜
  • 工作坊活動設計:能夠參考拜訪農人餐桌餐廳的經驗,設計出工作坊的活動流程、事前調查、安排準備(ex: 座位、取餐動線)
事前自己製作報名表,調查參與者的喜好

 

準備的過程中,孩子不一定有辦法直接做到上述這些表現,知道如何利用先前的所學。因此老師仍會做一定程度的引導,但和上課時最大的不同是,老師不會再一步步帶著做,而變成更多時候拋出問題,讓孩子自己先想想看。

舉例來說,在準備午餐工作坊的飯糰時,網路上查到的食譜是用罐頭鮪魚。

這時老師暗示地說:「這會用到罐頭。」

孩子很快就反應說:「那要換成別的食材。」

老師又追問:「為什麼要換?

孩子:「因為罐頭是加工食品,比較不健康……」

 

當孩子提出問題,或是做出一個決定時,老師便會仔細地追問背後的想法和理由,讓孩子自己講出為什麼要這麼做,想辦法提取原本學到的東西來做回答。在這個階段,老師不會再給新的東西、新的難度,重點是放在讓孩子自己回想,以及了解先前學習內容的吸收程度。

 

各個準備環節,都需要使用專案課過程中學到的東西

午餐工作坊活動當天,就要完全靠孩子來主持大局,當天的食材準備、掌握流程時間、現場的解說問答,沒辦法靠老師救援或提示。如果說準備的過程是許多的隨堂測驗,活動當天就像是一場真槍實彈的期末考。

在這場「期末考」中,老師期望孩子能做到的是:

  • 能夠清楚說明活動設計的各種想法和規劃,包括食材、料理的選擇、活動準備的過程、專案課這學期的各種學習
  • 能夠掌握活動的流程,順利按照規劃完成活動

 

活動當天,孩子前置的流程準備、考慮的細節是完整的,也可以掌握整個活動的流程。在分享工作坊背後的想法和設計時,一開始有些怯場緊張。但隨著參與者開始提出各種問題,講到平常在熟悉不過的課程,孩子慢慢能侃侃而談,落落大方地分享自己學到的各種東西,甚至迫不及待地想要有發言機會,不斷展示自己的各種作品。

雖然專案課沒有考試,沒辦法最後給孩子一個數字上的分數,但這種成果發表的評量形式,能夠幫助老師看到孩子在整趟學習裡吸收的脈絡;也讓孩子確實看到,學到的東西實際被應用出來,更知道如何串接這些能力。

 

而老師也會依據整個學期的過程和表現,給予孩子各面向的質性回饋,包括:

能力指標:語感、數感、探究、藝術

素養表現:公共責任、自主負責、待人接物、互助合作

每個項目又分為pass/not yet,老師會詳盡說明回饋的理由。沒有通過的部分,成為假期中需要額外完成的作業,完成該學期的學習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