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次方有一個特別的活動,就是每隔兩週一次的「校務會議」。
一開始會有校務會議,是希望我們的孩子可以養成自主、負責、關心公共事務的習慣,但其實說簡單一點,是希望真正讓孩子明白「自己擁有選擇的權力與負責的義務」,選擇的權力包含是否參與、包含提案與提議、包含提案與補充、包含投票與決議、甚至包含職位參與。
認真對待每一個小問題,建立孩子開啟對話的信心
我們有次的世界公民高峰會(進階班)曾經討論過憲法賦予人民的權利與義務,其中的參政權與服公職權即正式在學次方這個小型社會體現。
在校務會議時,我們討論過許許多多的議題,一開始大部分的議題都是老師提案的,但久了之後,孩子自己也開始寫下不同的議題和大家討論,而漸漸地我們也開始注意到,孩子在提案的討論時越來越有不同的想法了。
一開始孩子比較直覺地想到的是可見的物品或者與自己直接相關的事情,甚至也會比較不好意思為自己的想法答辯。不過就算是這種馬上可以有答覆的想法,我們也會認真地在校務會議按照正常程序提出來、提案與投票決議,讓孩子明白「我們是來真的。」
慢慢地,除了這些顯而易見的汰換之外,孩子也漸漸地能夠發表更多與自己權益相關的提案,有時可能是實際使用某物的不方便、有時可能是進行某事的規範期待,而慢慢地提案內容也不是老師直接說了算的程度,藉由校務會議的場合,孩子們此起彼落地發表自己的想法,讓大家的共識凝聚的更完整。
就算孩子的提案或想法與自己相違背,絕不可只用權威駁回或命令
孩子在提案的內容上,越來越可見複雜、無形的提議內容,也讓人確信孩子慢慢地更相信自己擁有「改變」的力量,孩子也在平時的個個表現上更勇於發表自己的想法、觀察、與感受。
漸漸地,我們所期待著的第三階段提案出現了!孩子開始寫下與自己非直接相關的公共議案,這些公共議案沒討論也沒關係,反正一直都這樣遵守著若有似無的規定好像也沒關係,但如果提出來後放棄討論,又會影響到全體同學的權利義務。
公共議案就是有這樣的特性──你不參與沒關係,但就要無條件遵守會議共同討論出來的規範。這樣的隱性特性當然不是每個孩子一開始就能意識到的,所以在一開始這類型的議案孩子參與度不高,但久了之後孩子就明白:「不參與不是不關自己的事,不參與就要有讓別人來管自己的心理準備。」
真實體驗社會結構並不難,創造合適的場域就會發生
而在孩子越來越熟悉會議形式和內容之後,漸漸地我們在進行會議的模式上也有孩子提出不同的想法,提出形式上的修正提案,我們也因此讓孩子明白政治型態的運作可能會如何演變。除了提案,我們更讓孩子共同參與校務會議的各個角色,讓孩子明白站在台上主持會議、維持秩序是怎麼回事,另外也因應孩子的各項能力,孩子也衍生出了許多不同的職務(延伸閱讀:即使爭執,也值得喜悅),這些都是我們樂見而且期待發生的。
校務會議並不是一門「課」或者強制要參與的會議,藉由校務會議的種種呈現與進行方式,我們希望讓孩子真正相信與感受到「自主、民主、權利義務」這些抽象的生命意義與責任。而這個體現民主精神的過程中,也會默默在之中傳遞「互相尊重、平等對待」的精神,直接以身教傳達給孩子。
這學期我們的校務會議也順利結束了,未來校務會議仍會持續進行,至於會再演變出怎樣的結果,就讓未來的我們一起見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