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周的課程我們回到孩子的生活本身,去看見所謂的「建議食物攝取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W4-1 小孩所需的營養素 #桌遊 #合作 #溝通
在國民健康署的網站可以看到各年齡兒童的一日飲食建議量圖表,不過這張表對孩子來說就只是一個生硬的表格,於是我和孩子一起透過遊戲來感受生長時需要的六大類食物份量。
1~2年級學童一日飲食建議量。(圖片來源:國民健康署)
和實體上課不同,我們無法現場發牌,為了增加遊戲性原來在教室1份遊戲卡片就能進行無數輪遊戲,在家上課期間為了讓孩子一同挑戰我一共印了8份遊戲卡,其中4份是預先發好牌的卡片,另外4份則是孩子們各會拿到1份用來遠端傳送卡片的牌堆。
遊戲開始前孩子整理著卡片。
大家可能會想用線上桌遊平台(學次方部分大孩子課程也使用)或是白板來玩不就可以了嗎?為什麼要如此大費周章。首先,遊戲的故事架構是針對主題重新設計過的,市售遊戲並不合適(難度也做過調整);再者,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每堂課都出現不同的新科技工具是相對干擾的,所以我選擇最土法煉鋼卻也最友善孩子的方式,讓孩子把心力用在課程主架構希望做到的思考和溝通。
遊戲底板圖:紅色區域是孩子需認領的目標食物份量,橘色區域是國建署的建議份量。
孩子在進行遊戲時需要在不說出自己有什麼手牌 (不同份量的食物,如:兩份乳品)的情況下想辦法透過語言溝通,合作幫助遊戲主角攝取到足量的營養順利成長。第一局孩子發現四張需要的食物卡片正好在平均分配彼此手中竊笑了一番,順利達成任務,而孩子不知道的是這是老師先「選」好的卡片,以讓遠端上課的孩子能藉由第一場遊戲建立信心和溝通默契。慢慢進行到後幾輪遊戲,孩子發現如果不交換卡片是很困難讓遊戲繼續下去的,於是孩子挑戰在不說出自己有哪張必備卡的情況下討論出交換卡片的順序(A→B→C→D→A)
孩子討論的時候看著自己的卡片思考。
遊戲後,我請孩子說明各類食物需求量隨年紀的變化,也請孩子推論為什麼新生兒並沒有食物攝取建議,孩子根據遊戲仔細地讀過了這些食物建議攝取量圖片,因此能夠順暢地提出自己的想法。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好奇直接看圖表討論不行嗎?當然可以!不過在這堂課裡除了認識食物攝取量的改變,溝通與合作也是重要的。另外很重要的是「互動」,即使是線上課我們也從來不甘於只坐在鏡頭前對話。
孩子對於提問的紀錄。
W4-2 一份食物的份量 #測量 #單位 #生活連結 #雲端工具
前一天的課程最後孩子問:「什麼是一份?每個人家裡的碗和杯子都不一樣大,這樣怎麼會知道有沒有吃夠?」沒錯!順著孩子的疑惑第二天我們就開始訂定基準,說是訂定但標準不是我們決定,孩子做的是看見一份80公克的水果大概是多少、240毫升的杯子有多大、生食量是什麼意思、5公克的堅果有幾顆。確定過容器容量、校正電子秤後就是孩子在家忙進忙出的時間了。
孩子在廚房裡秤量食物。
孩子們將秤量過的食物拍照上傳到雲端共享給每個人,讓每個人家裡有的食物都能被彼此看見。以上是孩子對於使用雲端的視角(讓大家都能看見),而對老師來說學會使用雲端卻是這堂課重要的目標,在線上課開始將近一個月後孩子對於既有的工具足夠熟悉,於是我們能增加新工具讓接下來課程協作、作業繳交都更順利。
小孩拍食物份量照片上傳雲端。
下午孩子在其他課堂上快樂地分享午餐吃了自己切來秤量的食物,我想這也是孩子們在這段時間裡認識著原型食物們培養出的新情感。
這是孩子學雲端的第一張照片。
W4-3 六大類食物主要的營養素 #閱讀理解 #朗讀
這天我們一起透過文本閱讀把六大類食物和五大營養素(礦物質孩子還不太認識。)連結起來,在文本裡找出食物分別含有那些營養素。在教室我們可以單獨讀文本,不過在電腦前孩子讀文本容易分心,加上也需要掌握孩子對於國字認讀的狀態,於是我們利用營養大市集的漫畫文本演了一場戲。
前一天孩子的作業已經先念過一次,因此對文章有初步了解,課堂中我們再一起練習一次,最後用google meet會議室將孩子朗讀的影片錄下來,第一次連線錄影還有許多障礙需要克服,不過每個人都努力地在跟上,因為影片裡有出現孩子的名字就先不放上來和大家分享了!
孩子們朗讀故事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