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第一周的磨合,孩子漸趨熟悉線上課的步調,我們甚至約好每天上課前十分鐘來段笑話時間,四個孩子輪流擔任主導者。說是笑話時間其實是一段讓孩子分享展現的時刻,孩子們除了講笑話也可以分享最近在家做的作品、談段琴、說故事或是和大家聊自己想聊的話題。
起先是希望能像平常在教室互道早安那樣陪伴彼此,而這段時間卻意外地獲得孩子的珍視,孩子為了分享更努力地把作品做好;孩子們為了逗大家開心更認真地把故事讀熟;孩子為了讓大家聽到完整的樂曲更投入的研究如何錄影。這樣的變化不是我們要求孩子做地,卻是我們樂見且期待的。
孩子們做著各種作品,不只為了分享更為了想這麼做。
W2-1 認識營養成分
這天我設計了「三大營養素、礦物質和維生素」功能對照食物的卡牌準備和孩子一起歸納出這三種人體所需營養的特徵,沒料一上課就發生了卡牌在家裡消失的事件,於是我緊急調整了課程從孩子比較熟悉的三大營養素和維生素開始逐項討論。
三大營養素應該長這樣 #擬人 #寫作
從最直觀的脂肪開始,我請孩子根據卡片上的描述(沒有卡片的孩子看共享螢幕)想一想脂肪可能會長什麼樣子?在孩子讀過介紹後給出了以下的描述:「很胖」、「皮膚光滑(因為油亮)」、「感覺他會是喜歡吃炸雞的人」、「身上要看得到肥肉才可以,看起來很熱」,討論過後孩子們寫下彼此都同意的特徵開始作畫,每個人呈現特徵的方式不同,互相分享畫作的同時彼此也能參考對方的創意,成為下次創作的能量。
同樣的擬人化討論我們也做了蛋白質和醣類的討論。在討論醣類的時候我們特別討論了這個字的意思,讓孩子不至於將碳水化合物直接和「糖」畫上等號。
孩子想像中脂肪的樣子。
孩子想像中蛋白質的樣子。
孩子想像中醣類的樣子。
維生素水溶性與脂溶性是什麼意思? #實驗 #觀察
和三大營養素不同,維生素的攝取與功能沒有那麼直觀,包含描述也不是孩子可以簡單想像的,於是我們從大家看不懂的部分開始做實驗看看!
第一次看到孩子們從書桌前離開,走進廚房拿了食用油出來又在桌上擺放各種量杯、筷子和營養補充品,爸爸忍不住問孩子:「XX,你在忙什麼啊?」孩子:「我在上課做實驗啊。」對孩子來說沉浸的心情就像平常一樣,只是拿東西的地方從科學角或點心櫃換成了廚房,而對爸媽來說卻是非常不同的體驗。很感謝爸爸在問完這句話後靜靜地繼續自己的工作,讓孩子有探索的空間。
簡單的溶解實驗從很近的鏡頭我可以清楚的看見孩子表情變化,覺得新奇、對於沒有變化感到失望或是興奮的分享溶解過程的細緻變化。居家防疫的時間拉長,日常刺激變少的孩子對於眼前的變化更為敏銳。
實驗後,孩子說:「我知道了水溶性就是可以溶在水裡,脂溶性就是可以溶在油裡。」那身體裡幾乎都是水可以理解吃水溶性維生素可以消化,但是脂溶性怎麼辦?孩子想了想,我提醒孩子剛剛畫過的三大營養素,這時孩子才說出:「我知道了是脂肪啊!脂肪也是油。」太好了,孩子將這些概念進行串聯得出新的結論。我想剛剛犧牲掉的那包維他命C或是益生菌因為這句回答變得更加值得。
孩子的實驗過程與作業維生素創作。
W2-2 兒童各階段特徵
簡單認識過基本的營養成分後,我們開始討論每個人是怎麼長大的,每個階段的自己又有什麼樣的變化,最後再扣回飲食與生理成長的關係。
我是從小嬰兒長大的 #時間軸 #寫作
春假期間和爸媽們收集的照片在這堂課派上用場,我們用孩子的照片進行check in,小孩們發現新生兒時期根本大家都長一樣吧!還說出:「其實嬰兒根本看不出性別,為什麼大人都要幫小女生baby用粉紅色?是怕大家不知道我是女生嗎?可是我沒有想用粉紅色啊。」孩子點出了性別刻板印象,不過我也跟孩子說這只是一張照片或許可以再多翻翻其他照片可能也有各種顏色出現過在小時候的自己身上喔!
孩子們排序了自己從出生到現在各時期的照片,我們認識了時間軸,也一起為每個時期的自己寫下1~2個特徵描述。家裡有弟妹的孩子回想著小小孩的樣子,沒有弟妹的孩子回憶著爸媽對自己的描述或是從照片裡推理,孩子寫的內容有些私密就不放上來分享了。
孩子們的成長時間軸半成品。
原來吃東西不是天生技 #閱讀理解 #朗讀
為什麼新生兒不能直接吃東西?一天為什麼又要喝那麼多次奶?原來孩子只能亂猜的問題,我們透過文本閱讀來解答,找不到合適的文本於是我參考了小二課文格式搭配好友6個月大孩子的照片寫了一篇記敘文《小寶寶吃東西》讓基礎班的孩子輪流朗讀文本並搭配文本內容及圖片推敲出以下問題的答案:
Q1:為什麼未滿4個月的小孩不建議吃副食品?
Q2:給副食品的順序是什麼(液體、固體、糊、泥)?為什麼?
Q3:從照片看起來人類在小寶寶時期時哪個器官是長大得最快的?
Q4:新生兒如果只喝奶(攝取的熱量少),為什麼可以長那麼快(在四個月內體重增加兩倍)?
第一個問題孩子可以直接從文本找到答案,第二個問題孩子需要釐清四種食物的樣態,第三個問題不在文章內容裡孩子需要仔細觀察照片才能發現,而第四個問題除了文本內容還需要孩子結合生活經驗才能夠得出結論。孩子們討論著慢慢梳理出合理的答案。
在家上課第6天。
W2-3 母乳(配方奶)很甜嗎?
討論過嬰兒發展後,想當然孩子對早已淡忘的母乳味道感到好奇,要重現母乳味道太難也不能隨便拿其他人的母乳給孩子喝,因此我們從糖切入,孩子的實驗包裡有蔗糖、葡萄糖和乳糖,我們配製著相同濃度(重量百分濃度)的糖水們開始了試喝活動,這天爸媽們對孩子在家裡走來走去已經見怪不怪,我想我已找到這群孩子適應力強的原因了!
喝糖水之前我請孩子推理看看哪種糖可能最甜,大部分孩子說:「我猜是蔗糖,因為甘蔗很甜,可使葡萄跟牛奶吃起來沒那麼甜。」也有孩子說:「我猜乳糖最甜,因為小寶寶可以長大那麼快,應該很甜。」
試喝的時候孩子們都被蔗糖的甜嚇壞了(表情失守),於是我趕緊趁機告訴孩子飲料裡面加的幾乎都是蔗糖,讓孩子倒抽了一口氣,但這續航力可能不強,下次要喝飲料的時候他們應該還是開開心心的喝下去。
正在溶解各種糖的孩子們。
母乳(牛乳)裡還有什麼? #長條圖 #圖表判讀 #推理書寫
做完實驗後我們一起讀食力網站上整裡的母乳與牛乳比較,這次我們只練習讀長條圖來進行推理,第一次看到長條圖的孩子有點緊張直說:「老師,可是我不知道什麼是長條圖,我們看不懂啦。」我只說:「別急,你試試看可不可以從圖裡面找到哪個顏色代表的是乳糖?」其實圖上的資訊很清楚,孩子透過圖例很快找出答案,也用類似的方法把所有成分都找出來了。於是我又問孩子關於兩種乳品的比較,從圖裡孩子清楚的知道母乳的乳糖含量較高,但脂肪其實看不太出來,於是大家開始想辦法,達很快想到可以用尺量,其他孩子也馬上開始動作。
討論完圖表後,我又問孩子:「長條圖是什麼?」這次每個人都輕鬆說出自己的理解。
皮:「就是一個長長的圖,上面把一個東西裡面有什麼都用不同顏色畫出來,讓你知道誰比較多。」
朵:「長條圖會畫出不同東西的成分比例,你可以從圖上判斷每個成分的量,而且它也會告訴你每個成分是什麼,你就可以看圖來回答問題。」
達:「對,很多科學的書都會有長條圖。」
恩:「我跟朵一樣,而且長條圖上看不到真實的量(我們看的圖沒有單位)。」
孩子回應後,我告訴孩子大家說的都對,而且大家很棒的是我甚至沒有解釋什麼是長條圖。我們再次驗證孩子有自主推理的能力,不是瞎猜而是有依據的進行推論。
課後問題-母乳真的甜嗎? #實驗測量 #數學運算
母乳裡有7%是乳糖,那我們要怎麼知道母乳甜不甜?學過如何讀百分比的孩子知道7%代表100公克裡有7公克是糖,不過剛讀完圖表的孩子也知道只知道有7公克是糖是不夠的,於是他們說還需要知道其他東西的重量占多少。在我的引導下孩子梳理出其他成分可能不影響甜度,於是我們可以暫時都用水取代,剩下的實驗就由孩子自己進行了。
課後孩子傳來測試結果的影片。
在家上課第7天。
W2-4 不同比例的乳量
我們今天專注在牛乳與配方乳的比例計算,我們先一起學了單位的意義,還有液體會用到的單位「毫升」,並讓毫升在接下來的題目中重複出現,讓孩子們熟悉,也因為每個孩子的能力不同,因此設計不同的問題讓大家處理。
上週,我們跟孩子練習了比較複雜的題意理解,教孩子如果利用畫圖把比較不好懂的文字變成自己可以看懂的樣子,還有把算式格式寫好,幫助自己釐清與記錄自己的思緒,這週我們依舊持續這個練習。
回到這周的內容,剛學加法的孩子,練習的題型是看懂題目中講述的連加與連減,而不是拿到數字就全部加起來,二年級的孩子,開始可以練習處理比例的問題,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比例的意義,也有孩子自己看影片學數學,因此開始可以處理不只整數問題,而是更精細的小數數字。
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在數學上能夠得到各自的成長。
雖然是線上上課,老師不在旁邊,大家依然能專注在自己的問題上
同樣的主題,不同學習目標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