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的第一個專案,專案四的大孩子們以資料收集、問卷及訪談的方式了解三峽的金牛角文化,並以影片來呈現9周的歷程,這樣的進行方式主要以讓孩子探索瞭解一件事情的方法為主,教師並未有太多介入。
春季第二學期的專案一樣討論傳統社會中的食物,不過這次我們決定做不同嘗試,設法讓討論的事情再更深入一些,而這次選擇的深入的面向主要為科學探討,這樣的設計一方面是希望孩子能從不同角度看事情,另一方面則是結合教師原來的專業背景,讓課堂能進行得更順暢。
這次選定的主題是傳統甜點 -粉粿。在網路上可以找到各種粉粿做法,太白粉、糯米粉、地瓜法、樹薯粉等,每種做法所呈現的口感也大不相同,於是我們將從五感與澱粉化學性質之關聯來切入這個主題,期待大孩子們在期末時能以科學發表的方式進行小師傅嘉年華分享。
切入超科學澱粉主題前,我們從讀「吃冰的滋味」這篇文章開始討論五感,這是很多老師在讀這篇文章會使用的方式,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到網路上找資料,像是[閱讀]吃冰的滋味就做得非常完整呢!
正式開始在文中找五感摹寫前,我們簡單測試了一次閱讀理解,我把文章中段形容各式冰品的部分一段一段剪開,讓孩子從段落中找線索,按照文章結構把段落拼回去,曾經讀過文章的國一生本來以為自己可以憑印象,不過也花了一些時間找線索,小六的孩子反覆推敲了幾次後也獨立成功完成,甚至連四五年級的孩子也在討論中也逐漸找到閱讀的推理方法喔!
了解文章脈絡後,我們開始在文中找出各種摹寫,起初孩子都覺得很容易,直到有人說出「一匙一匙挖入嘴裡,冰花瞬即溶化,溶入舌尖,那種沁涼暢快的感覺,足以將豔陽溶化掉。」是「味覺」且全場都同意之後,才讓大家意外發現不是吃進嘴巴就是「味覺」也不是和鼻子有關就是「嗅覺」,是一段很有趣的討論,也讓孩子在接下來的五感體驗感受更強烈。
後來我們也馬上試試看測試五感,冰塊乍摸冰冰的,放在手上(含在嘴裡)久一點開始會有麻麻的感覺,原本覺得沒味道的冰塊,含久了發現水竟然有些甜味。有比較有差異,於是我們也試了愛玉和蔓越莓酥,大家能想到的越來越多,開始摩擦、剝開、使用工具來觀察,這一切也是為接下來的實驗培養觀察力。
對了!周四我們會去附近的冰店吃冰,一起去觀察看看傳統挫冰的澱粉製配料有哪些。
文 / 藍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