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冬季小旅行】「嗯…老師可能也要注意一下」是孩子對老師說的話

「嗯…我們討論過為什麼會拖延的原因,小孩保證盡量不要東摸摸西摸摸,那可能也要請老師也盡量不要東看看西看看……不然小孩也會分心。」當孩子跟你這麼說,你會做怎樣的反應呢?

學次方的老師只默默地回應:「好,我們知道了。」

時間要從過年完回來的那天開始說起,這次的冬季小旅行因為假期時間比較長、出遊的地點比較遠,於是安排了三天兩夜的過夜旅行要和孩子一起出門玩。

按照以往的慣例,我們的旅行都是讓孩子一手包辦,老師在內只負責協助工具的使用和資訊的整理、在外則是負責安全相關的一切事宜,不過到底要去哪裡、做些什麼任務、又或者為什麼要去,都是孩子們決議出來的內容。

這次的冬季小旅行,有個很特別的事情,就是三分之二的孩子是一年級,也幾乎都是第一次外出遠行、自己在外過夜,孩子們也在這段時間有許多不同的心境轉折,從興奮到緊張、從期待到思鄉,而在這一切情緒的背後則是孩子的堅強與勇敢。

 

 從小地方起步,深入學習翻轉印象 

我們的出遊過往也都會先有一日遊的行程,讓孩子快速體驗一下從無到有的旅行經驗,這次的一日遊地點是:九份。

談論到九份,孩子們對這個地方的印象若有似無,好像有聽過卻又無法肯定自己去過,唯一確實記得有去過的孩子更是覺得「沒什麼」。

其實九份是有許多歷史故事、自然景觀、文化價值所在的寶地哦,為了避免孩子們一下子就接觸到太多文本閱讀,我們從圖像開始認識九份,或許也因為抽離了文字,比較大的孩子也可以一起仔細地觀察九份風景,試著去推敲看看這樣的景色代表著什麼意義,而「觀察」就是一個認識當地文化的重要能力呢。

孩子們吱吱喳喳地討論了自己從畫面中看見的九份,接著也一起就著文字內容討論了這一塊寶地的種種故事。

從平日課程的練習中,孩子也養成了閱讀資料與咀嚼資訊的習慣,孩子並不害怕讀文本,更願意交換自己的已知來讓團隊共同完成最終目標,我們也順利在課程的第二天,不只將景點讀熟、更安排了旅遊的路線呢。

 

 練習選擇,練習為自己負責 

這次的九份小旅行,我們很幸運地與「金礦博物館」約到參訪,這個博物館很棒的地方是,這是九份的老礦工自己將自己的生活歷史保存下來,自己過去的家就這麼成為了現在這個博物館。即便沒有富麗堂皇的建築,裡面保存的種種文物與故事,卻是礦工自己真實的人生溫度。當初認識了這個博物館後,就一直想著要帶孩子來看看,這樣樸實無華的生活態度,也和我們想傳達給孩子的生活意義如出一轍。

在安排旅遊路線的過程中,我們與孩子有個默契,即「不管要去哪裡都可以給孩子全權決定的,但反過來說,這一切相關的安排責任就是孩子的事情」,那金礦博物館既然是老師想要帶大家去的,也是要將這個博物館的故事先告訴大家、約參訪老師先約好,那孩子就是協助安排設計路線以及要問的問題。

同樣的原則在老師或是孩子身上,都是一致的,也是學次方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喔。

到了九份後,孩子很快地就發現自己查到的資料和真實世界中的關聯,每看到一個任務本上的紀錄就驚呼連連,也一路向腦袋一片空白的其他老師介紹九份的種種故事。

甚至在吃飯的時候,孩子們仍快樂地聊著自己對於昇平戲院的想像:「如果要從敲鑼的、講話的、還有扛海報的人去選的話,我想要當敲鑼的人。」、「我覺得我們應該也全部都可以當講話的人。」、「等下還要在那邊演戲欸,要演什麼啊。」此起彼落的討論聲,充斥在大家找到的老麵店中。

不過我們出遊當日,恰逢戲院公休日,也讓我們的一切想像落空,此時更飄起了綿綿細雨,孩子的情緒一下子低落下來。即便和原本安排的路線不同,我們也沒有逛到預計要去的地方和任務,我們也從不曾因此責備孩子,旅途中的突發狀況本來就百百種,還有很多事值得我們細細體會呢。

在很快地休息後,大家馬上討論起下一步還可以怎麼做,這時候老師也會出來協助整理一下現況,老師提供完現有的客觀資訊後,便又是孩子的時間了,平時討論和決議的習慣在這時候馬上表現出來,孩子一個個提出自己的想法、並且也自然地有人開始協助主持,最終確定了各項利弊後進行投票,大家也就因循著新調整的計畫執行。

在金礦博物館的導覽員帶著大家認識當地時,剛好有個孩子過去有做了與三峽在地有關的研究,也因為是自己的研究,所以在導覽過程中,孩子也提出來自己知道的三峽礦坑,與導覽員邊對話邊討論兩者地區礦坑的差異呢。

孩子所學習到的各種知識,都是孩子努力去查詢、閱讀、討論而來,也因此當需要提出相關的知識內容時,孩子都是有能力可以說出自己的認知以及觀點,也在這趟小旅行的過程中,得到屬於自己的收穫呢。

 

 從失敗學習,從經驗成長 

一日遊回來後,孩子們也對於自己安排行程更有想法,大家熱切地開始計畫起接下來的鹿港三天兩夜小旅行。

如同九份之旅是由孩子們去選取景點與任務,鹿港之行也是讓孩子們選取要去的各個地方喔,有了之前的經驗,孩子們更有條理地開始進行規劃,甚至要進行景點資訊的查詢時,孩子也很快地知道什麼是重要的、什麼又是可以捨棄的,有些必須要先確認的資訊,也很快地知道要找誰確認。

時間快轉到出遊當天,我們很快就碰到第一個麻煩,就是我們在網站上查到的公車時間與現場時間不相符合,不過也因為孩子們有多留了時間做交通上的調整,我們並沒有太影響到後面的行程;到了民宿後則是碰到第一個意外的驚喜,民宿老闆配合元宵節,準備了當地傳統燈籠要給我們體驗,更介紹了梅花鹿公園可以去看看梅花鹿,這些都是不在預計行程中的內容!

孩子們快速討論了一下後,還是決定先依照原本的行程走,晚上回來後有時間的話再另作安排,也因此我們就出發前往第一天的目的地與任務。

但意外就是不斷突然出現,我們第一天就走完了第三天的兩個任務點,也因為路線與時間上的異動,孩子們必須很快地在路上馬上決議,是要調整行程以配合時間、還是犧牲大家的休息時間來把任務走完,最後,孩子們決定調整行程,但因為在路上很難計算時間,於是大家也同意晚上回到民宿後開會討論一下呢。

老實說,這一趟旅程下來,非常多意外的插曲讓旅途沒辦法依照原本設計好的內容進行,比如突然出現的傳統燈籠、或是我們第一天就走到了第三天的任務點、原本預計要去的餐廳公休等等,這些都是在這趟旅途中不斷出現的意外,也因此雖然想了晚上回來後要玩燈籠,兩個晚上都沒有時間可以玩,孩子卻也沒有耍賴或是任性地要求其他人配合自己。

第一天馬上就來個旅行下馬威,幾乎事事都超乎預期,不過也讓孩子確實地意識到「老師把決定權全權交出去了」,這樣的彼此信任,也奠定了接下來兩天孩子們遇到狀況的處事原則。

 

 決定放手,就全權信任 

第二天,孩子們幾乎對於行程景點有問必答,小小的鹿港在我們慢慢地走訪過程中,也不斷出現孩子們出發前查到的各種軼事景點,孩子們不斷發出驚呼:「原來這個地方在這裡哦!」、「這裡就是……呀!」甚至在造訪獨立書店書集喜室時,還意外地得到老闆向我們介紹這間屋齡90年老建築的機會,原因也是因為老闆發現景點與任務都是孩子安排的、也想要和孩子介紹看看三峽老建築與鹿港老建築的差異。

雖然幾乎都超過計畫的時間,但大家還是一起慢慢地將所有的行程走完,晚上回到民宿大啖夜市美食後,孩子也討論起第三天的行程修正──「我們還是都要去嗎?不是昨天有去過了?」、「但任務還沒破,應該還是要去吧?」、「會不會來不及呀?」

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討論時,突然有個聲音冒出來:「那個,我想聽聽老師的意見,不知道老師有什麼想法?」

突然被呼喚的老師還沒反應過來,孩子又繼續補充:「不過現在這樣,老師可能也聽不懂我們在說什麼…」

於是孩子招呼大家安靜,再次闡述了目前遇到的所有問題與討論脈絡,並且清楚地提出需要請老師給的建議方向。

在這幾天的行程當中,我們都給予孩子絕對的決定權,不過孩子也還在練習聆聽與整合意見,很開心有孩子注意到大家的討論漸趨混亂,老師們也趁此次機會提出了一些觀察:「在這幾天,大家都將我們要去的地方和要看的東西,真的都準備的滿充足的,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很快回答。不過我們也發現,只要有問題需要討論,大家都只顧著講自己想講的,也讓我們花很多時間在等待彼此聽到彼此的聲音、做出最後結論。

孩子聽了後也安靜下來,對於自己的表現似乎有些不安,畢竟這也是孩子們第一次主導這麼多事情,老師接著鼓勵:「你們可以發現,基本上我們並不會對於你們討論出來的結論有什麼反對意見,不過這也是因為你們準備的很確實,那這次的問題目前卡在這裡,也是因為我不懂為什麼要這樣安排、也因此給不出建議,但你們必須知道,我們對於你們做出的這一切,都是給予肯定的,所以我提出我目前遇到的狀況,也是為了要來解決它,而不是用它來否定你們。

即便在許多的紀錄中(不管公開貼文,或是給家長的文字紀錄、甚至是老師們自己的對話紀錄),我們總是會誇讚孩子真的很棒,但就實際的狀況而言,我們並不會單純地告訴孩子「你很棒」,而是用確實地訊息回應孩子努力的表現。

孩子聽完後自己深呼吸了幾口氣,繼續嘗試主持整個局面,一一詢問每一個老師的想法,最後老師們問:「那你們需要我們協助討論,還是把時間和空間交給你們,讓你們去討論?」孩子們討論了一下,決定要自己來面對這個問題,留下一位洗澡最快的老師來幫忙查資料後,其他老師就被孩子叫去洗澡了。

考量到打電話報平安的時間,孩子只有半個小時可以定案,最快反應的討論模式就是平時在教室裡的校務會議,不同的會議職位馬上出現,孩子利用這半小時要解決老師提出來的景點疑問,並且給定粗略的行程順序。解決了老師的疑問後,孩子們接著要安排出順暢的行程順序,剩下的這個部分不需要查資料,孩子們也決定用睡覺前的一點時間,自己將問題解決,孩子的決心展現在行動上,把老師各自趕回自己的房間後,甚至還為了避免老師偷偷靠近,還要老師把門鎖起來(不過後來孩子需要求教,要默默跑來找老師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這樣彼此互信的關係下,孩子就是在此時說出:「我們討論了一下會拖延的原因,小孩保證盡量不要東摸摸西摸摸,那可能也要請老師也盡量不要東看看西看看……不然小孩也會分心。」雖然其他孩子在旁邊大叫說不要講出老師的事情,但我們也的確不會因為這樣就責備孩子,馬上答應下來,畢竟老師也是真的看到什麼都覺得很新奇嘛。

 

 平等,是大家共有的尊重 

整趟旅程收穫很多,不過這一晚的小故事卻是更直接確實地體現了我們與孩子的關係──彼此信任、平等尊重。

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很多,進步的表現也非常明顯,單看內容的話或許無法讀出我們的感動,不過若知道孩子剛開始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討論、不知道什麼叫做互相交換意見、也不知道什麼是有禮貌的請求,那這一晚孩子的各種表現,都會讓人印象深刻又欣慰。

最後,我們如期地走進預定的行程景點、也如期地出現了預料之外的決定,但我們並不會因為這樣而怨懟任何人或突發狀況,每個人做得好的部分本就不相同,大家互相體諒、彼此協助,也讓最後一天平安回到三峽的家。

最後的最後,孩子一下車就大喊「回來了!真好!」、「終於回到學次方了!」、「我回家要睡很飽很飽。」也在沉澱時分享著自己覺得自己很棒的地方。

「我忍到最後一天才哭哭,我覺得我很棒。」

「我很棒的地方是,我努力讓大家停止吵鬧。」

「我覺得我自己把車票找到,很棒。」

「我這幾天有幫一點忙來找路,滿棒的。」

「坐車的時候行李塞滿滿,沒地方放腳,我自己想辦法移動找到空間,很棒。」

「我覺得我很棒的地方是,我在書店的時候很安靜。」

說到要感謝的人,孩子們紛紛轉過頭來感謝老師在各種時候的陪伴。

不過孩子,老師才真的要感謝你們的獨立堅強,讓老師們內心又充實起來。

2020文化小旅行,成功!下一次再讓我們勇敢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