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堂課大家開始整理這學期做過的實驗,試圖將所有提問和結果串接起來,以科學海報的形式呈現。
在開始前我們一起回憶這學期做了哪些事情,我們吃了剉冰,發現澱粉製成配料口感相近卻又有微妙的差異。於是我們從粉粿出發,從外觀、從口感、從食譜去思考有哪些可能的因素造成這樣的差異,就像宗在海報開頭寫的「我們想知道為什麼各種澱粉 (玉米粉、樹薯粉、太白粉和番薯粉)對於粉粿的外觀、形狀會造成影響,並想知道如果對製造的過程有不同的改變會不會影響粉粿的黏性、Q彈程度,於是我們進行了以下實驗。」,理由很簡單,但我們的研究就是這麼開始的。
我們一起把研究拆成四個部分:澱粉糊化的條件、影響澱粉糊化溫度的會不會是澱粉結構、用什麼方法可以快速製作出粉粿以及澱粉的口感和觸感能不能被量化。
每個學生選擇了自己較有感的部分,各自開始撰寫研究報告。雖然有的實驗做完好一陣子了,但因為都是自己做的要重做也還很有信心能還原,寫實驗報告也不是第一次了,不過一想到要把這些內容直接印在大海報上,對學生來說緊張感卻是過往不能比擬的。雖然沒有任何人明白把這些話說出來,但學生們反覆確認的動作,不難發現這件事。
第一次寫報告時,寫出來的實驗完全沒辦法被複製的丞,開始注意步驟描述有沒有缺漏。寫結論很仔細還會有括號寫下額外想法的宗,開始糾結如何用簡潔的文字把發現說清楚。對於要怎麼做實驗總是很有想法的瑋,對自己打字的速度與描述的能力突然不是那麼有信心。而總是能說很多的甯,也開始練習將想法架構成有脈絡的文字。
兩節課,三個小時,一份報告。你說,老師給的協助多嗎?答案是肯定的,但那不是因為學生辦不到,而是因為他們想做的更好。誠摯地邀請大家這個禮拜六來看看他們的研究呢!
文 / 藍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