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上次的實驗結果 學生們推論出尚未測得糊化溫度的玉米粉、糯米粉和番薯粉應該都屬於糊化溫度較高的澱粉,因此這次在實驗前他們就決定要從75度以上的溫度開始嘗試。
之前的糊化溫度實驗的經驗,加上利用碘液測試出的結果,讓學生這次只花了30分鐘的時間就把三種澱粉的糊化溫度找出來並收拾完畢(上次花了90分鐘找到兩個)。
實驗後,我問學生如果要寫實驗報告的話主題應該如何訂定?他們說主題應訂為「各種店粉的糊化溫度」其實我本來打算把腳步放慢一些,讓他們先練習寫單一澱粉的實驗結果即可,沒想到學生們幫自己增添挑戰,而我也順水推舟。
後來,大家花了30~40分鐘的時間寫完報告,這次每個人的報告都多了許多客觀證據即根據證據所做的推論,用字、表格都更加精準。可以想見這是學生們對實驗有通盤了解,且認真思考後的結果。
雖然因為寫報告時間拉得比較長,原先準備好要讓孩子練習用顯微鏡觀察液態樣品的溶液只能都倒掉了,但對於四個人都專注在眼前任務的樣子(他們上課前很期待要看樣品),我心裡只有滿滿的感動和肯定。
從他們的實驗報告可以發現,四個人都能做到去思考如何呈現結果能讓其他人更容易看懂,例如:研究方法開始有人注意到器材和材料也應該出現,上次實驗記錄表格沒有解釋只有數據這次寫上各項目介紹甚至有人加上圖例。
結論的部分學生也開始連結各個實驗間的關係,食譜作法與實驗作法、文獻資料與實驗結果,更有人進一步思考實驗結果和文獻不同的原因。雖然目前他們還不太能理解已經寫了實驗結果,為什麼還要在結論中寫出數據分析,不過大家都越做越棒了呢!
文 / 藍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