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的一開始,大家各自把前一天拍攝麵糰製作流程的照片貼上食譜,在貼照片的過程中,孩子發現14個步驟,但三組中沒有人拿到14張照片,各組都缺了幾張,有的人忘記拍混和材料的照片、有的人忘記拍成品照,不過很好的是孩子很快開始想解決辦法,沒有相互檢討,最後他們決定沒有照片的部分就用畫的。
每個麵團觸感都有些微差異,薑黃麵糰的手感最好有咖哩的味道,紫薯麵團很香,蝶豆花麵團是最乾的孩子說或許下次要多加點色素水,紅麴麵糰呈現暗紅色,而可可麵團則非常黏手,孩子拿著麵糰捏揉聞,欣賞著自己的努力,並討論著修正的辦法。
經過了四周的努力,孩子從麵團要怎麼做都不知道,開始查找食譜,設計實驗,思考可能影響結果的所有因素,做實驗釐清各材料的功能,認識天然色素,到把彩色麵團做出來,這個歷程整整花了孩子4周,1周3堂課,1堂課90分鐘的時間。下課後和家長分享孩子的作品時,家長說:「看著這些感覺孩子真的做了好多事,經歷很多。」
是啊,如果這單純是一堂捏麵人課,課堂風景可能完全不同,很可能孩子會根據食譜做出麵糰,並將麵糰捏成喜歡的形狀,一個90分鐘也就這樣過去了,孩子在過程中一樣會有所獲得,也一樣會覺得很開心,要做出一堂讓孩子覺得開心的課大概是最容易的事情之一了。不過這並不是專案課的目的,我們希望孩子真正走過認識一件事情的歷程,就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經歷的每一件是一樣,因此我們用1,080分鐘來做出孩子屬於自己的第一隻捏麵『狗』。
專案課最後的目標是讓孩子能用捏麵人搭配紙芝居說故事,因此今天孩子也練習介紹自己的作品,目標是做出一隻能夠代表自己的動物,並用簡單幾句話介紹,說明為什麼這隻動物能夠代表自己,除了突乎其來的意外聲響外,所有人都是一次到位,而這一方面是孩子主動在做完捏麵人自主練習(也有兩兩練習的)另一方面則是培養了好久的自信,他們相信自己做得到。可以到下面的影片連結看看孩子們的介紹唷!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qNSqoyQ3uFiCh_VbwlzodPIFdvVdEV1
文 / 藍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