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正式開始挑戰做有色麵團,其實孩子從上周空白時間就開始參與磨色素粉的準備工作,因此大家對各種顏色從何而來都很清楚,我們很快開始討論色素應該在製作麵團的哪個步驟加入,藉機也讓孩子回憶一次製作流程,並做流程規劃。在這件事情上我的目標是讓孩子做出人人都可閱讀的視覺化食譜,孩子的目標則是希望以後在家也能自己看著食譜做出麵團。
對於食譜的要求只有一個,每一個步驟都需要有一張說明圖,也只能有一張圖。因此,如何精準說明步驟變得很關鍵,孩子很快想到可以參考學期初我們找到的部落格食譜,但步驟我們有做些調整、又加上每步驟一張圖的限制,孩子們經過幾分鐘討論後還是決定自己從頭想該如何做,回憶看看兩周前是怎麼做的。
前幾個步驟主要是拿取材料,畫面清晰,討論起來也都很順利,不過到了混和材料與攪勻的步驟,孩子們花了一些時間釐清應該把步驟斷句在哪裡?原來孩子寫的句子是這樣「全部的東西倒進鍋子裡攪勻。」為了讓畫面清楚,孩子認為應該要有全部材料和攪勻兩張圖,因此有人提出應把步驟拆成「全部的東西」及「倒進鍋子裡攪勻」,也很快有人提出這樣的話會少了混和材料的畫面,故最後決議這句話會拆成「全部的東西倒進鍋子裡」及「把它攪勻」兩步。這些流程想起來很簡單、做起來也不難,不過要傳達清楚可花了孩子們好些時間討論,解構與排序,這也是將不插電程式設計落實於生活當中啊。
整個流程確定後,我問孩子加入色素的步驟應該插入在哪裡?提問後,我退到一邊讓孩子自行討論,他們一面移動著流程卡片,一面分享著自己的想法,再對別人的想法提問或是相互修正。最後孩子發現色素水和色素粉加入的時機並不相同,色素水可以直接取代麵團的水,避免麵團加太多水變成麵糊;色素粉則在混和材料前加入。最後孩子的彩色麵團食譜如下:
做完食譜也確認過每一步都可以被拍照後,我們順著食譜做一次,也順便找出色素粉的量,第三次做麵糰,孩子都相當上手,就連量色素粉也能做到「平匙」的校正,在實驗中孩子發現加3小匙的薑黃粉就能讓麵糰是均勻且明亮的黃色,但加了21匙芝麻粉麵糰卻還是灰色且帶顆粒的,由此我們結論出粉末能不能溶於水中會是做出均勻麵團的重要關鍵。另外,做蝶豆花色素水的組別也注意到本來相當濃的藍紫色蝶豆花溶液加入混和材料後變成很淡的藍綠色了,而為什麼會有顏色的變化就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除了意外的蝶豆花顏色變化外,我們由三組麵團的染色結果得出,要得出飽和色麵團用色素粉的效果比用色素水來的好,不過粉末必須可以溶在水中,否則麵團表面會留有顆粒。在此前提下,我們開始討論各色麵團適合的天然色素,紅色可以用辣椒粉、藍色還沒想到適合的粉末先用較新鮮的蝶豆花、綠色用抹茶粉、咖啡色用可可或咖啡粉、黑色用黑豆粉,而紫色、橘色、皮膚色及粉紅色等顏色孩子打算用混色的方式做出來。
下課前,每個人分配到一些帶色素的工作(用量都不大,每個人帶家裡現有的材料來可以避免浪費呢!)並把部分流程記錄下來,週三完成食譜的文字部分後,就要正式做彩色麵團囉!
文 / 藍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