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前天的課程,我們一起觀察了四組麵團的結果,一看到麵團孩子們一陣驚呼,沒想到糖鹽真的有用,沒有加糖或鹽的麵團發霉啦!加了鹽的A麵團看起來完好如初,加了糖的B麵團和加了糖和鹽的C麵團表面出水,而什麼都沒加的D麵團則有一塊一塊的深色黴菌。看到這個結果後,孩子們很快得出接下來的實驗都要以鹽作為防腐劑來製作,且這4塊麵團我們要留下來繼續觀察幾天,包含紀錄也是寫「放兩天,看起來……」而不是武斷的寫上結果。
第二次的實驗我們嘗試等比例減量,一方面不浪費材料,另一方面也讓孩子練習一下運算。雖然上周已經討論過,不過在實驗前確定自己腦袋清楚也是科學研究相當重要的一環,因此在實驗開始前孩子一樣先思考每組實驗的意義:
1. 防腐測試:ABCD(上次)
2. 油的功能:AE
3. 糯米粉的功能:AH、FJ和GI
4.不同筋度麵粉差異:EFG和HIJ
A. 1杯中筋麵粉+1/4杯糯米粉+1/4杯鹽
B. 1杯中筋麵粉+1/4杯糯米粉+1/4杯糖
C. 1杯中筋麵粉+1/4杯糯米粉+1/8杯鹽+1/8杯糖
D. 1杯中筋麵粉+1/4杯糯米粉,不加糖鹽
E. 1杯中筋麵粉+1/4杯糯米粉+1/4杯鹽,不加油
F. 1杯低筋麵粉+1/4杯糯米粉+1/4杯鹽
G. 1杯高筋麵粉+1/4杯糯米粉+1/4杯鹽
H. 1杯中筋麵粉+1/4杯中筋麵粉+1/4杯鹽
I. 1杯高筋麵粉+1/4杯高筋麵粉+1/4杯鹽
J. 1杯低筋麵粉+1/4杯低筋麵粉+1/4杯鹽
在上堂課的經驗下,今天每個孩子各負責一組實驗,自己記得做了哪些事、自己核對並完成所有動作,每個人的速度不同,先做完的孩子也養成習慣主動收拾,幫助需要的人,並開始觀察麵糊。待大家都完成後我們一起看麵糊的差異,孩子發現大體上有加糯米粉的麵糊相對濕潤,高筋麵粉做成的麵糊看起來更像是一團乾乾的東西,有些例外可能是每個人取粉末的評估方式不太相同(畢竟我們是用體積不是重量,孩子也會敲敲杯子讓粉末更緊密),要進一步驗證則需要再實驗。
在等待麵團蒸熟的途中,我請孩子為A麵團做自我介紹,用自己覺得清楚的方式在筆記本上做紀錄,明天再分享(明天我們會討論成分比例),這樣的安排主要是希望孩子看到呈現資訊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創意,沒有對錯。
蒸熟後麵團間的差異和蒸之前差不多,我們一組一組試吃、搓揉,孩子在提出觀察時,開始能做到與上一組比較。
A:很鹹、延展性不好、可以搓成球不太會痕跡
E:很黏、有顆粒、沒有A那麼鹹、延展性比A差
F:不太鹹、比A可以拉長、不黏手、有點臭
G:超鹹、很硬、像饅頭、不適合揉
H:目前最不鹹、延展性好、揉完會有痕跡
I :超硬、上面還有鹽、完全沒辦法揉、會碎
J :好鹹、壓扁看不太出痕跡但旁邊會裂開
由這些結果,我們拿出AFH出來比較,在反覆搓揉後進行各方考量,,H的裂痕過於明顯,孩子目前認為A和F相對適合,不過由於兩個麵團是不同人做的,我們約好明天上課前老師會準備好兩組麵團再進行一次比較。
到這裡孩子總結出這樣的結論:
1. 防腐測試:如果只放兩天,加鹽和糖都能達到防腐效果,不過含糖的麵團會出水,將多放幾天繼續觀察。
2. 油的功能:不加油的話麵團麵團會很黏手,且有些顆粒散不開,因此必須加油。
3. 糯米粉的功能:有糯米粉的麵團相對好搓揉,不易裂開或留下難以撫平的痕跡。
4.不同筋度麵粉差異:高筋麵粉做出來的麵團很硬像饅頭,目前中筋麵團效果最好,低筋麵團也還可以,但容易有裂痕。
基礎的麵團測試課程大概到這裡結束,之後的有色麵團也會根據此結果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