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上周四的討論,我們進行了防腐測試,在實驗開始前,我請孩子先回憶討論內容,並一起寫下實驗內容與目標,這麼做的目的是希望孩子都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不單只是快樂的在玩麵團而已。對上周討論內容還記憶猶新的孩子,很快便能夠說出今天的實驗有哪幾組,且為什麼要進行這個實驗,而印象不是那麼深刻的孩子也在這些對談裡慢慢找回記憶。
不過這個討論當然不是只有說出要做哪些實驗這麼容易,我問孩子:「既然你們說今天要做防腐(發霉)實驗,那我們要怎麼知道哪組實驗比較不容易發霉呢?」有兩三位孩子一開始還天真的回應就試試看啊,經過幾番釐清後,孩子才確實說出:「我們要放到周三,看看麵團有什麼變化,像是有沒有發霉,如果有的有、有的沒有,那沒有發霉的就是接下來要用的配方了。」
到這裡我追問,那如果到周三四個麵團都沒有發霉,是代表四種麵團都符合標準了嗎?暖機完成的孩子這次很快地便回應:「不是啊,那只是兩天而已,我們可以再放久一點,放到下禮拜或是放到學期末。」就在確認孩子都了解實驗流程和目的後,我們正式開始實驗。實驗在學次方是很開放的,我們先說好目標以及需要特別注意的事情,接下來就讓孩子自己發揮,自己決定要先做什麼,因此每一組的起始動作都不同,不需要互相等待花費大量時間,也不需要準備大量相同的材料造成浪費。
待孩子們都攪完麵團後,等待麵團蒸熟的期間,大家開始收拾,收拾的差不多麵團也好了,雖說是樸素的麵團,但掀蓋的那一刻孩子還是止不住驚呼,這大概是低年級孩子特有的天真浪漫了。起鍋後,孩子很快發現四種麵團看起來很不一樣,加了鹽的A麵團很平整、加了糖的B麵團有些孔隙、加了糖和鹽的C麵團膨脹的亂七八糟的而什麼都沒加的D麵團則是油析出了厲害。
我們從D一一往前試吃,「沒什麼味道。」、「咬一咬有麵的味道。」、「這稱不上好吃但也不難吃。」,就在大家心想有加調味料會更好吃的時刻,C麵團的重鹹味嚇壞了孩子和我,這時馬上有人想到A麵團一定很可怕,不過其實B麵團也甜的不可思議。吃過麵團後,我心裡忍不住想,我們一定能做出可以吃的捏麵人,不過好吃的捏麵人看來是前途未卜。
最後,我們將防腐測試用的麵團分裝出來,試著搓揉剩下的四種麵團,孩子一致同意AB兩種麵團的手感較佳,軟、不黏手且好揉,C麵團過黏,而D麵團的大出油則完全不需要討論了。週三我們將繼續把剩下的6組實驗完成,希望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