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昨天討論的結果,我們期待做出好吃、不黏手且不會發霉的捏麵人,因此我找了網路上的一份捏麵人黏土食譜和孩子一起討論如何根據該食譜來研發出合乎期待的捏麵人。
專案一的學生組成是一二年級的孩子,於是我開始嘗試讓孩子讀沒有注音的資料,不會唸的字自己標上注音,看不懂的部分自己在旁邊註記。一項一項一起讀,每一項念完就確認有沒有人不懂,並讓孩子輪流解釋看看,大家卡關的時候,我們再一起討論,今天討論了四分之一的意思、濃稠度代表什麼、熟和熱兩個字長的很像、麵糊是什麼等等。
確認過大家都看的懂內容後,我們開始思考每個材料的功能,既然要做捏麵人,那第一項的麵粉和第四項水的功能就是要揉成麵糰。第二項糯米粉,孩子有三種不同的想法:讓麵團不黏手、變好吃、變軟,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也嘗試聯想糯米粉的用途,因此變軟的呼聲非常高。第三項鹽的功能昨天便確定是防腐,但孩子多提出了可以換成糖或是做鹽糖各半的實驗。第五項的沙拉油則是由食譜步驟中推敲出是用來讓麵糰不黏手(這時候也有孩子提出那糯米粉可能就不是這個功能了),最後的食用色素就很明顯是用來染色的了,也是在這一階段我們先不考慮的事情。
接著我們繼續討論該如何設計實驗設計出『好吃、不黏手且不會發霉的捏麵人』,首先是好吃!麵粉有三種且各有不同功能,我們需要測試在蒸煮條件下哪種麵粉口感最好,因此在糯米粉、水、鹽和沙拉油量都不變的情況下,我們至少需要三組實驗:
A.低筋麵粉
B.中筋麵粉
C.高筋麵粉
到這裡孩子提出那糯米粉的功能(而且他們也猜糯米粉會讓麵糰變好吃)該如何知道?起初有孩子提出可以把糯米粉直接拿掉,當我追問這樣會發生什麼事情時,也有孩子馬上想到粉量變少,那水會太多應該做不出麵糊而會出現很稀的不知名液體,從思考如何解決太稀的問題開始,孩子能想到加粉,接著是該加什麼粉才不會增加實驗變因,一來一往討論了將近十分鐘後,孩子得出的結論是補和糯米粉量相等的麵粉。對孩子來說馬上想到補麵粉是困難的,不過就在慢慢推理的過程中,孩子更能理解實驗變因該如何控制,最後孩子決定做前三組實驗的延伸實驗,把糯米粉都換成麵粉,因此實驗變成:
A. 1杯低筋麵粉+1/4杯糯米粉
B. 1杯中筋麵粉+1/4杯糯米粉
C. 1杯高筋麵粉+1/4杯糯米粉
D. 1杯低筋麵粉+1/4杯低筋麵粉
E. 1杯中筋麵粉+1/4杯中筋麵粉
F. 1杯高筋麵粉+1/4杯高筋麵粉
下一個孩子要考慮的事情是不能讓麵糰發霉,到這個階段大家已經能順暢提出那我們需要做加鹽、加糖、糖鹽各半加以及糖鹽都不加的實驗,但問題來了,如果上述6組實驗都做這個測試的話我們一共需要做4X6共24組實驗,想到這裡馬上有孩子說只有8個人,這樣可能需要花太久時間,於是我們又開始想辦法,最後我們決定挑其中1組實驗出來進行防腐測試,也就是:
A. 1杯低筋麵粉+1/4杯糯米粉+1/4杯鹽
A2. 1杯低筋麵粉+1/4杯糯米粉+1/4杯糖
A3. 1杯低筋麵粉+1/4杯糯米粉+1/8杯鹽+1/8杯糖
A4. 1杯低筋麵粉+1/4杯糯米粉,不加糖鹽
同理,沙拉油的不黏手測試也這樣操作,因此又增加一組實驗:A-1. 1杯低筋麵粉+1/4杯糯米粉+1/4杯鹽,不加沙拉油
在這邊很讓人驚豔的是孩子已經能理解原來會需要做96組測試的實驗,透過前置思考及討論被減少為10組實驗,當然實驗數量還可以再更少(把一開始的6組實驗先縮小為兩組),但8位7~8歲的孩子只花僅僅一堂課的討論就將實驗量減少至近1/10,老師已非常滿意!
A. 1杯低筋麵粉+1/4杯糯米粉
A-1. 1杯低筋麵粉+1/4杯糯米粉+1/4杯鹽,不加沙拉油
A2. 1杯低筋麵粉+1/4杯糯米粉+1/4杯糖
A3. 1杯低筋麵粉+1/4杯糯米粉+1/8杯鹽+1/8杯糖
A4. 1杯低筋麵粉+1/4杯糯米粉,不加糖鹽
B. 1杯中筋麵粉+1/4杯糯米粉
C. 1杯高筋麵粉+1/4杯糯米粉
D. 1杯低筋麵粉+1/4杯低筋麵粉
E. 1杯中筋麵粉+1/4杯中筋麵粉
F. 1杯高筋麵粉+1/4杯高筋麵粉
精實的討論結束後,我們約好下周一先做4組防腐測試,到周三上課剛好有兩周可以看看哪個版本不會發霉,周三就能調整剩下6組實驗。
文 / 藍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