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實作
完成課程前導的練習和準備後,孩子對於書的呈現擺放、看書的空間有更多想像,專案課也推進到小型實作的環節。在接下來的課程中,同樣的前三個步驟(過去經驗、新的刺激、實作練習)都會不斷交叉循環,直到最後的成果發表。
小型實作任務顧名思義,規模不需要太大,可以從身邊的問題開始解決,不需要一下子做太困難的事情,但可以運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加深學習的意義和成就感。
『過去經驗 Background』 從生活中尋找實作題目
課程目標:讓孩子整理平時的生活經驗、在書展觀察到的書攤設計,發想適合在教室閱讀角進行的實作計畫。
能力指標:點子發想(初階→進階)
– 經過引導、他人提問後,能夠提出自己的想法 – 主動從別人提出的點子,延伸成自己的想法 – 主動提出跟別人不一樣的,自己的想法 |
延伸前一次在書展觀察到的攤位特色,這次老師希望孩子從觀察到的經驗中,去發想教室的閱讀角可以如何改造地更好?例如怎樣的攤位很吸引人,怎樣的攤位大家不會想進去?我們有沒有可能也讓閱讀角變得更吸引人?
孩子討論後發現,會被吸引進去、或印象深刻的攤位,有些是因為位置在動線交叉點而很容易被注意;有些是設有桌椅閱讀區,在大多壅擠的攤位中特別能吸引大家坐下看書;也有些攤位設計了互動的擺設、活動,像是翻翻卡;或是有比較多吸引人目光的圖畫書,這些都是閱讀角或許可以參考的設計。
最後孩子決定,或許可以先從兩個面向開始改造,一個是將閱讀角的空間營造地更為舒適;另一個則是改善書籍分類系統,給書籍加上編號和重新整理,讓大家更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書,也有機會依據類別,接觸一些原本自己不認識的書。
❓作業會練習哪些生字?
字詞練習是這次專案課重要的一環,因此專案課進行的過程中,孩子會固定有生字作業,就像學校會出的甲乙本練習一樣。 不一樣的地方是,孩子練習哪些生字,會由老師根據當時專案課的進行內容、孩子比較有可能用到的字去安排,例如這次就有很多和圖書館、閱讀有關的字出現。 這麼做是希望,孩子學到新的生字後,能夠即時地使用,感受到學新的字是有意義的。而這些字也是參考小學課綱來安排,雖然順序和學校會有不同,但最終仍都會學到。
以這次的作業為例: 一年級:門閱言士買讀看 四年級:閱讀規劃角空間 |
『新的刺激 Input』參考圖書館的書籍分類方法
課程目標:觀察圖書館的書籍分類、檢索工具,觀察每個類別的意義、書是怎麼被分類的?
能力指標:演繹歸納(初階→進階)
– 沒辦法找出同類書籍的任何共同點 – 經過引導、限縮範圍後,能夠找出同類書籍的共同點 – 能夠獨立找出同類書籍的共同點 |
為了建立閱讀角書籍的分類系統,老師和孩子一起到附近的圖書館,看看有著很多書的圖書館,是怎麼做分類和編號的?哪些方式會比較適合閱讀角使用?
📚一般圖書區:
這次走訪圖書館,會去參考一般圖書區和兒童圖書區,看看兩種不同的分類方式。一般圖書區分類較為複雜,也有一些孩子還不認識的書籍類別,因此會由老師做比較多引導和提示,讓孩子一步步觀察,必要時做一些解說。
出發前孩子就拿到了一般圖書區的分類表格,知道書籍分成十大類。在圖書館的任務之一,就是去找出是哪十個類別,以及它們分別代表的意義?有哪些書籍?孩子在圖書館門口馬上就發現了十個分類的告示牌,雖然先記錄下來,但光看名字還無法知道這些分類代表的意思,例如「哲學」、「人文科學」都是孩子還沒接觸過的詞彙。
因此大家接著到各個分類的書架,看看每個分類擺了哪些書,這些書有什麼共同點?都跟哪些主題有關?自己先去觀察一圈,雖然可能都還是看不懂主題的大人書,但接著孩子會再一起討論,老師也會依據主題難度,適時協助統整。
❓對於不同難度的主題,老師如何協助孩子?
簡單:例如自然科學類的書籍,透過觀察和討論,孩子自己就能夠大致知道這類書籍和日常生活、環境的自然現象有關。 中等:例如人文科學的書籍,孩子自己觀察過後還是看不懂,老師接著就從書架挑出幾本書名比較明確、白話、易懂的書,然後一本本和孩子討論書的主題是什麼,再從這些書找出共通點。 困難:更加抽象難懂的主題,如哲學,孩子無法推論出來後,老師就再直接做解釋。(因為圖書館不方便說話,比較複雜的主題老師會回到教室後完整解釋)
藉由以上三種方法,孩子成功找出一般圖書區的十種分類,以及每個類別的意義。 |
📚兒童圖書區:
雖然認識了一般圖書區的分類方式,但這明顯不適合有很多童書、沒那麼多類別的教室閱讀角使用,因此大家再到兒童圖書區做參考。
兒童圖書區的分類大多直觀易懂許多,靠著孩子自己的觀察,就能理解大多的分類方式。孩子也一起討論分類方式有哪些優缺點,例如繪本圖書會用不同地區、國家做分類(法國、美國…)這樣的分類可能是大人收拾時方便,但對小小孩來說,卻是比較難使用的,因為不認識這些國家,沒辦法有具體的聯想。
透過到圖書館認識不同的分類方法,孩子得到許多新想法和靈感,像是圖書館多樣的閱讀空間、也認識到除了平常會看的繪本,其實還有各式各樣從來沒想像過的書籍類別,像是橋梁書、小說、還有許多大人書籍的分類,展開了更多對書本的想像,也準備好接下來的閱讀角改造!
❓為什麼要訂出具體的能力表現?
看到這裡可能會發現,在每段課程的最前面,我們都有訂出這段課程最主要要培養、練習的能力(例如這段是演譯歸納),還有這個能力,會有哪些不同程度的行為表現。 需要訂定這些行為表現是因為,如此才能具體觀察到孩子目前的狀態,課程對他來說是太難或太簡單?預期目標能做到什麼程度?都是評估學習表現、調整課程的重要依據, 因此訂定時也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訂出來的指標必須是可見的行為,上課真正能觀察孩子「有沒有做到」的具體依據。
*實際上我們有更完整、多面向的能力指標量表,一堂課也可能同時觀察孩子數個面向的不同表現,同一個能力也還能做更多程度的細分。但如果是剛開始設計專案課,可以先從一兩個能力面向開始嘗試。 |
『實作練習 Practice』改造閱讀角
課程目標:改造閱讀角,重新分類並編號閱讀角的所有書籍。
能力指標:演繹歸納(初階→進階)
– 可以在實際動手分類後,對於已經存在的分類原則,提出意見 – 能夠在接受引導、或實際動手分類後,提出新的分類原則 – 能夠自己提出新的分類原則,並有一番邏輯 |
參考完三峽北大圖書館的做法後,孩子回到教室著手開始閱讀角的改造,重新建立教室書籍的分類編號系統。閱讀角有著各種主題、大小、成套與否的書籍,沒有特別整理前大家就隨便擺放,因此不容易找到自己想找的書。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整理書櫃的經驗?你都是根據什麼邏輯來分類書籍的呢?進行書籍分類時孩子也面對了同樣的難題,雖然參考過圖書館的分類系統,但教室的書籍組成也有自己不同的特性,因此孩子透過討論,試圖選出一個大家覺得最好的分類方法。
過程中,針對「如何分類教室的書本?」這個問題,孩子不斷拋出自己覺得可能可以的方法,同學、老師會再提出問題,挑戰看看這個分類方式可能會有的缺點;如果孩子們都覺得這個方法可行,那就直接開始分類看看,數數看會分成幾類、每類有幾本,很可能在做的過程中,又發現新的問題,就需要再調整分類方式。
例如試過圖書館兒童區的主題分類法(ex:車子、朋友),但發現教室的書也沒有多樣到每個主題都有好幾本,所以就會造成某些分類只有一兩本書的窘境,而類別又太多;又或著也嘗試過用出版社作為分類依據,但接著又發現,這樣各種主題的書都混在一起,反而非常難找。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除了幫忙做紀錄,同時也需要協助檢驗和聚焦要解決的問題。例如對於孩子的提議,要不斷拋回問題「這樣會分出幾類書?」、「這樣容易找到想要的書嗎?」等,促進孩子把想法更加完善。如果孩子一時卡關,想不出分類方法,老師也可以多丟幾個有些可行、有些不可行的提議,讓孩子去思考看看這些分類又有哪些優缺點。
經過漫長的討論和分類調整後,孩子最後設計出用書籍類型(漫畫、小說、工具書…)、套書放一起等包含許多原則的分類方式,並且也很仔細、耐心地給書籍一本一本貼上編號。從分類到編號,整個大工程花了一整天,雖然辛苦,孩子還是很努力地完成了這次的改造計畫。
文/周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