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研究
除了由老師帶領的專案課程主體外,每週專案課也會有一到一個半小時,是讓孩子自己自主進行的專題研究,通常會聚焦在比較小、明確的問題上,而不會是一個大範圍、複雜的問題探究;並且作為專案課程的一部分,專題研究的題目,必須被包含在整個專案課的範圍內。孩子在專案課程其他部分的所學,應該能幫助他們進行專題研究,而不會是需要自己從頭面對一個全新主題那麼困難。
🍌 選定研究主題
專題研究的一開始,老師先讓孩子自行發想各種想做的題目。孩子大多會從自己已知、掌握度高的內容開始發想,例如想做水果的剪紙拼貼畫。老師接著就從孩子提出的主題往下追問,做這個作品想探究什麼問題?孩子有可能只想到單純的藝術創作,沒有特別想到問題,這時老師會再提醒,做研究不是只做自己本來就會的事情,而是能學到新東西、做到原本不會做的事。
雖然孩子能理解做研究的概念,不過要從有限的經驗,去想到自己想做的研究,畢竟不是容易的事情。因此老師會再協助發想可能的研究方向,例如從水果出發,可能還能想到水果的顏色、季節、氣候、台灣特有等,讓孩子有更多的想像。
從老師提議的各種題目中,孩子最終選擇以「每個季節有哪些水果?」作為題目,並且用兩種不同的藝術作品(剪紙、縫紉)作為呈現方式。老師鼓勵孩子以藝術作品的方式呈現,一來是因為這次專案課的其他部分,比較沒有涵蓋到藝術,專題剛好可以補足這個不足;二來是以孩子目前的書寫能力來說,如果要把整個研究以文字呈現,會是很大的負擔,也更難喜歡上研究的過程。
🍓 研究執行與進度安排
專題研究的一開始,孩子帶著滿滿的熱情查資料、看教學、動手實作,但很快地最剛開始的新鮮感,就被需要反覆手做、深入讀資料的各種困難所冷卻。這時原本順利推進的進度,就開始在各種拖延中慢了下來。於是兩個星期過後,孩子們也比較能掌握自己查資料、手作的速度,老師便陪著孩子訂出接下來的進度規劃。
專題研究的進行,主要靠孩子自主地掌握進度和執行,因此在訂出進度後,孩子每週便會和老師討論該週自己做了些什麼、達成多少預期進度;老師會協助判斷執行的狀況,如果有落後,便會提醒孩子要再利用其他自己的時間,補上未完成的部分。
整體來說,專題研究的內容,必定與專案課主體的上課內容有關,也能在課程中獲得需要的資訊和幫助。因此即便是需要找新資料,孩子也應該能夠知道要怎麼找、怎麼幫助自己,老師會給的協助就少很多。舉例來說,孩子需要參考關於水果的書籍,就會在專案課其他有去圖書館的時間,自己一併將書借回來,而不需要另外請老師安排查資料。
🍐 完成研究之後
專題研究和專案課其他部分最不同之處,便在於孩子在其中有很高的自主性,也因此更有機會產生好奇和想要學習的動力。到了研究後期,孩子對於自己在做的東西有更高的掌握,更會開始問問題,想要知道更多;也會因為研究過程遇到的困難,想去知道有哪些其他的作法,學習改進的方式。
例如縫製水果布偶的孩子,發現有些縫紉方法,可以更好地收針、把縫線藏在裡面,就會想去學改進作品的方法;做剪紙水果的孩子,在拼貼立體水果的過程遇到困難,便想再找找看,是不是有些摺紙方法,可以直接摺出一體成形的水果。讓孩子自己找問題,也自己找答案,對研究的題目有興趣、有好奇,學到的知識和經驗更是自己的。
孩子的研究成果,會在最終的成果發表和大家做分享,想看更多內容可以到評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