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三:植物種植──蔬果是如何長出來的?
課程篇(上)介紹的主題一和主題二課程,在星期二上課的同時,主題三也在星期四並進著。主題三的主軸,以親身完成整個植物的種植過程來進行,即便只是一株盆栽,從事前的規劃、實際種植、到修正做法,也需要許多知識和能力的運用。
🌿 事前規劃(第一~三堂課)資料查找與整理
第一堂課
目標:植物生長需要哪些元素?
上課內容:從種植植物的第一步,植物生長需要什麼元素開始做了解。學習利用圖書館,有效地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料。
確立了這學期課堂的最終目標,是種出可以吃的蔬果後,老師先拋出了種植蔬果的第一個問題:種蔬菜需要什麼?蔬菜需要什麼才會長大?
在孩子原先的知識經驗裡,並不清楚植物生長的要素,因此也無法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老師接著讓孩子先想想,動物生長需要什麼?人類,也就是我們自己,生長需要什麼要素?這個問題孩子就能夠想出一些答案,例如要有空氣呼吸、喝水等
從動物生長需要的要素,孩子理解到植物生長也需要的類似要素。不過老師也再提出疑問,我們如何確定這些就是植物生長需要的全部要素?因此大家決定前往圖書館查資料。
到圖書館後,緊接著遇到的真實問題是,在偌大的圖書館中,要如何從茫茫書海裡找到自己需要的書呢?這個問題不一定是課程預先設計的一部份,但它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發生了。老師也趁這個機會,教孩子怎麼看圖書館的號碼編號、分類,讓孩子自己試著找到園藝類書籍,再從園藝書籍中,依據書名關鍵字找到有幫助的書。
第二堂課-了解植物種植需要注意的事項
目標:了解植物種植需要注意哪些事情、考慮要種什麼植物
上課內容:從上一週借回來的資料,更完整地理解植物生長需要的要素。接著進入下一個問題,選擇要種什麼植物,以及需要考慮的條件。
上週借書回來後,這週將找到的資料做更詳細的閱讀,回答上週的疑問,植物生長需要什麼要素。從書中不只是找到這些要素,更是要理解每個要素對於植物的生長,產生什麼樣的作用,為什麼要有陽光、土壤、水?了解需要的每個要素的細節。
確定大家都理解前一個問題和答案後,老師接著再帶入下一個問題,我們要在教室種什麼植物?老師可以協助列出條件,要找到適合的植物,需要能夠在現在的季節播種,以及能在一學期八週內成長完。
老師確定孩子理解這些選擇植物的條件需求後,將相關的項目列出,讓孩子在回家作業中,從圖書館借回來的書,先試著自己初步過濾、找到一些可能的植物候選。
第三堂課-讓孩子選定要種植的植物
目標:確定要種什麼植物
上課內容:將作業初步篩選出的植物,相關資料整理成表格,選出想種的植物的優先順序
這堂課沒有再給孩子新的資訊或任務,而是要更仔細地完成前一個整理資料的任務。孩子要自己讀從圖書館借回來的書,將裡面有用、相關的資訊,整理到老師給予的表格上。
一本園藝書裡面,必定有許多複雜的內容。除了各種植物的介紹,也有各個種植階段需要注意的細節,但這並非這堂課需要的資訊。因此表格的功用便是幫助孩子專注在現在需要的資訊上,而老師也會協助理解書中比較複雜的部份,其他的就要靠孩子想辦法找到重點了。
把書中內容整理到表格看似容易,卻是需要很多耐心的,確實也有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覺得讀書中的字很累、很花時間,不想讀而拖慢速度,沒辦法繼續專注在任務上。
這時老師並沒有勉強孩子一定要怎麼做,而是明確地讓孩子知道,因為下一堂課就要出發買種子,如果這堂課不能如期決定要種什麼,那他就沒有辦法買種子也不能種自己的植物了。
最後這個孩子仍舊無法完成自己的資料整理,因此也沒辦法在下一堂課買到種子種下植物,只能問其他孩子是否願意借他植物做觀察。這裡其實也是一個培養孩子態度、素養的重要過程,老師讓孩子理解到,無法買種子並不是一種處罰,而是確實自己準備工作沒有準備好時,就會相應地無法往下一步做到想做的事。雖然看似可以從老師、其他同學得到幫助,但仍舊要自己想辦法尋求幫忙,並且也只能用「借」的,自己還是需要為自己沒有植物的處境負責。
🌿 實際種植(第四~五堂課)動手做與問題解決
第四堂課
目標:工具準備與種下種子
上課內容:計算需要的盆栽大小、預算價錢,出去買種子和種下植物
經歷了一長串的準備,這堂課終於要真正種下種子了!開始種植前,需要先出外採買種子、盆栽等,這時就有更多細節問題要解決,像是盆栽要買多大?各種物品預算金額等。
要買多大的盆栽這個問題,是一個需要綜合各項資訊(例如一株植物要多少空間、有幾株),層層解決才能找到答案的問題。而每個問題、還有背後的綜合思考,孩子能做到的程度可能都有所不同,也會受到先備知識所影響。
因此老師會根據要解決的大問題(盆栽要多大),事先拆解問題,分成數個步驟,以及每個步驟需要哪些前置的教學(例如需要先會乘法的計算),來一步步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因此上課時,老師先問孩子,要買多大的盆栽?在孩子清楚最後要解決什麼問題的前提下,開始丟出一個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一個櫻桃蘿蔔需要多少硬幣的生長空間?這邊用硬幣作為計算單位,便是因為考慮孩子目前對於面積的先備知識,使用「硬幣」這種可見具體的計算單位,比較能夠幫助思考。
確定一個櫻桃蘿蔔需要幾個硬幣後,接著再去想,要種多少株櫻桃蘿蔔(教室的人數)?需要七株的話,整體要幾個硬幣大小的盆栽?等到櫻桃蘿蔔長出來,彼此之間的距離是否會太擠?(老師引導孩子想像,很多人擠在一個空間,幫助孩子理解櫻桃蘿蔔在土裡,生長空間可能很擠的情況)綜合這些因素和過程,就能知道需要多大的盆栽。
整個過程裡,孩子一次只會得到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再往下一個前進,慢慢跟著思考脈絡找到答案。老師需要事先拆解問題,並且考慮學生的程度,決定引導的方式和給予協助的程度。
第五堂課-做出連假要用的自動澆水器
目標:做出連假要用的自動澆水器
上課內容:臨時發現需要自動澆水器,於是上課時一起討論了這個問題,並觀看影片學習怎麼做自動澆水器,理解背後的原理。
種下櫻桃蘿蔔後,老師突然意識到,雙十連假時教室沒開,會面臨植物沒人澆水的問題。雖然不是原先課程規劃的一部份,但就是種植植物會遇到的真實問題,於是提出來和孩子一起討論。
如果只是丟出這個大問題,孩子可能也很難直接提出解決方法。因此老師試著丟出一些,其實不可行的解決方式,讓孩子在討論過程中,意識到需要考量的不同面向。例如老師說我們可以在放假前,一次給植物澆很多水,那這時孩子就會說,不行阿植物會淹死;依此類推,讓大家發現各種做法,都有相應的問題。
到這裡,孩子便慢慢知道要達成的目的是什麼,也就是要做出一個裝置,能解決前面所有問題,它可能需要儲水、給水的功能等。對於問題有清楚的認識後,這時再帶入自動澆水器的概念,讓孩子在網路上查資料、看影片,找到自動給水器的製作方法。
有了前面這段準備,孩子自然而然地知道,自動澆水器要解決哪些問題,影片中要找的重點是什麼,就不會糾結於、只注意製作的細節。看完影片後的討論,也就能說出自己選的自動澆水器的原理,實際清楚自動澆水器的整個製作。
🌿 修正做法(第六~七堂課)紀錄、確認、與修正
第六堂課
目標:修正種植方法
上課內容:發現櫻桃蘿蔔成長狀況不理想後,尋找可能的原因,以及規劃新的種植方式
老師在教室的粉專放上櫻桃蘿蔔的照片後,意外地收到留言,發現櫻桃蘿蔔的莖太長,並不是理想的生長狀況,因此和孩子討論,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於是大家決定,先將目前的櫻桃蘿蔔挖出來,才能看到土裡的生長狀況,再查查看健康的櫻桃蘿蔔應該長怎樣,做一個對照。
挖出來後,發現櫻桃蘿蔔雖然長出很高的莖,但下方本該有蘿蔔的部分,卻也只有細細長長的根。因此孩子再次去查書,看看種植的過程出了什麼問題。重新閱讀原本的書,以及參考新找到的書之後,發現原本只有注意到澆水的部分,但實際上植物種植更加複雜。
書上建議的種植方法是,一開始撒更多種子,在過程中再淘汰掉生長狀態不理想的植株(又稱為間苗),才比較能在最後種出健康的櫻桃蘿蔔。在這過程中,孩子也慢慢更完整地理解,植物種植更全面的面向,要考慮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
最後,大家總結出這次的種植過程,有三個需要改善的點。一是要用間苗的方式種植,二是要找到陽光更充足的環境,三是有時會忘記澆水要記得。因為要做的事情變複雜了,更加有可能會忘東忘西,因此老師讓孩子訂定新的種植時間表,把每天要做的事情畫出來。
第七堂課,也是最後一堂課,就沒有新的內容出現,而是把前面整理過的資料、種植規劃表完成,製作成成發時讓其他人能看懂的版本;並且也種下新的櫻桃蘿蔔,希望在秋假期間,能夠重新把櫻桃蘿蔔種出來。
❓主題三課程有哪些能力的學習?
探究:觀察、紀錄、假設、驗證、植物種植
數感:乘法、面積計算、二維表格
語文:圖書館索書
❓老師要提供孩子多少協助比較好呢?
🧑:通常會考慮孩子當下的狀況,以及原先學過什麼,有哪些先備知識和能力,來決定要協助到什麼程度,所以很難說協助多少是適合的,每次的情況可能都不同。這也是需要經驗做判斷,可以試著多觀察。
除了由老師引導為主的課程主體,專案課另外也有讓孩子自主進行的專題研究,將會在下一篇文章做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