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評量:滿月圓森林遊樂區地圖書
前往熊空的這趟旅程中,從準備、實地考察到最後的反思沉澱紀錄,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地圖書製作小練習。接下來就進入了成果發表的環節,孩子要靠自己的能力來完成地圖書的所有製作過程。
奠基於專案課上課時的學習、前一次去熊空的經驗,孩子應該要能夠運用學到的能力,修正前一次不夠完善之處,來完成滿月圓的地圖書。
具體來說,這次的成果評量,希望孩子展現以下能力:
實地考察:
- 路線判讀:查好前往滿月圓的路線、停留點,並能夠描述出來,讓開車的老師理解
- 行程安排:根據地圖上的距離、路線,安排合理的行程時間、物品準備,並寫成時間規劃表
這次成果評量和上課時的差別,最主要是老師的協助變少了,例如寫行程時間表,前往熊空時會有老師提供的學習單、問題表格做輔助,而現在就是直接寫上自己空白的地圖書。
上課 | 成果評量 | |
老師提出問題 | √ |
△ 僅提出大方向問題 |
老師給予指導選項 | √ | x |
學習單、問題表格 | √ | x |
提供工具 | √ | √
提供工具但不會指導怎麼用 |
孩子也確實從前一次的出門經驗作修正,例如知道要預留緩衝時間、停留作紀錄的時間,而不是只參考google地圖的預估時間做決定;又或是準備出門要帶的東西時,也能依據前一次的經驗,更好地取捨物品和說明理由。
相較於前一次出門,孩子這次也更加能夠自己掌握狀況,不管是收拾好自己的物品、量測工具,或是不依靠老師,在路上根據紀錄的指標指路、判斷前進方向,都比先前熟練許多。
地圖資料:
- 資料蒐集:能夠利用工具,正確量測環境數據如溫度、濕度、海拔
- 資料呈現:將蒐集到的資料,以清晰易懂的方式紀錄在地圖,例如圖例和表格
而在地圖資料的部分,孩子也善加利用圖例的概念進行改良,把原本擠在地圖上的資料表格,變成獨立出來的表格區域,再用編號圖例連結回地圖點。雖然只是小小的改變,但跳脫學習單,自己思考呈現方式時,更紮紮實實地經過了整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切身體會到所學的知識如何幫助自己。
景觀紀錄:
- 圖像紀錄:拍攝植物關鍵特徵,能夠用照片呈現自己觀察到的重點
- 文字紀錄:以簡易遊記、短文、照片說明,紀錄觀察重點和行程感想。
在滿月圓,孩子這次更為清楚自己的觀察目標,需要那些植物特徵;一旦行進的過程看到要觀察的植物,也能即時地告訴大家,停下來做討論、觀察、記錄;甚至路途中遇到熱情的山友,也能開始分享自己對植物的各種認識,能夠自然流露這一切也都是因為這些都是孩子自己思考、自己獲得的想法呢。
最後,孩子順利地從蒐集回來的資料,在最後一堂課慢慢地貼照片、寫說明,仔細地完成自己的這本地圖書。一本花了九週做出來的地圖書,更是孩子這段學習歷程的最佳記錄。
文/周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