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上一篇的地圖基礎能力,這篇則是要帶大家看看,這些能力如何組合成進階能力,在地圖的理解上有更多應用。
地圖的進階組合能力
在前面課堂累積對於地圖的基本概念後(圖例、相對位置、比例尺、距離量測),綜合這些能力,孩子開始學到地圖的更多應用,也更接近製作地圖書需要的能力。
認識主題地圖,從「我們住在什麼地方?」這個問題開始,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孩子從世界地圖找到台灣,從台灣找到新北,再從新北找到三峽。看地圖的同時複習了學過的各種地圖要素,了解各尺度地圖間的關係後,孩子也練習做出一層層的局部放大圖。
接著老師帶大家看各種主題地圖、台灣的茶葉分布文章,特別是看看作者觀察做了什麼樣的地圖,來呈現台灣茶葉的分布?讓孩子觀察主題地圖的設計方式。
*註:主題地圖指的是為表達特定資訊而製作的地圖,只會呈現與主題相關的內容,無關的資訊就會被省略,例如:台灣茶葉分布圖、即時口罩地圖。
理解主題地圖的概念後,孩子也在作業裡製作自己的主題地圖,以台灣為範圍,做出一個特定主題的分布圖,例如有孩子做了台灣野生動物的分布地圖。
經過這些觀察和練習,孩子對主題地圖、用地圖呈現資訊的方式有了基本的掌握,為接下來的地圖資料呈現做準備。
作業練習:
1.台灣縣市地圖x走訪過的地圖
在空白的台灣地圖上,填上縣市名稱;完成後把去過的縣市塗上顏色,拉線出來寫上去過的地方的名稱(至少三個)
2.台灣特色地圖
畫台灣地圖,並將各縣市有特色的東西(同類型)貼上、畫上或寫上
💡 自學就是超輕鬆的快樂學習?不用寫作業零壓力零負擔?
許多人對自學的印象,可能和快樂學習畫上等號,好像少去了學校的紙筆測驗和功課,所以就很輕鬆。不過讀到這邊應該可以發現,各種練習和作業,即便量不一定多,但難度一點都不會比較低,甚至可能需要花更多時間來完成。
在學次方,孩子會很清楚自己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學這些東西是想解決什麼問題,因此有更強的內在動機去完成,看起來的確是更加自發的「快樂學習」,但絕對不是因為比較輕鬆簡單;相反地,正因為學習是更完整的,要去弄清楚每個環節和背後的原因,所以反而更加燒腦,甚至曾有孩子說學次方的作業比較難,想回學校輕鬆一下😂
前面的課程裡,孩子曾繪製過教室的平面圖,可以說是一次結合各種地圖相關能力的小練習。為了最後可以完成地圖書的出外資料蒐集,需要可以理解更複雜街道地圖的能力,因此這次地圖路線的練習,開始走出教室,實際量測和繪製附近街道的地圖。
出門做測量前,老師和孩子進行了兩項準備工作。首先是對附近街道的基本認識,認識路名、畫出街道草圖,畫出量測範圍內街道和店家的大致位置。這麼做的目的是,讓孩子對於要量測的地方有基本概念,出去時可以更容易專注在要進行的任務上。
另外一個出門前準備,則是討論要用什麼方法進行量測。原本在教室都是用捲尺做測量,但到馬路上這種測量方式太過危險,因此要尋找其他方法。除了捲尺這種可以直接量長度的工具,測量距離時還可以用哪些方法?看似只是一個簡單的小問題,其實後來嘗試了各種方法,才完成街道地圖的繪製。
–用磁磚和腳量距離
孩子想起在教室時可以算磁磚量長度,因此觀察到外面人行道的地磚,或許也能做同樣的運用;另一種可能的方法,是以腳掌數量作為單位,量測一個腳掌的大小,看看一條路有幾個腳掌長,就知道路的長度。不過這兩種辦法,都有各自的優點與缺點,在實際操作前,我們也不會馬上提出執行後的問題,畢竟這些優缺點在孩子開始動作後,就會浮現出來了呢。
可惜的是,來到路上後發現,人行道的磁磚很多是不規則排列,也有很多畸零區域,所以太難計算磁磚數量;改變心意用腳測量,這時候就又可以再次提醒「計量單位」的概念,孩子於是將腳的大小先記錄下來,不過實際執行時又發現腳測量也不太可行,因為腳太小路太長,算完有幾個腳掌可能都要下課了!
—從Google map畫出自己的街道草圖
於是下一堂課,只好再找其他方法完成街道圖。既然出門沒辦法順利量測,只好試試看用現成的google地圖重製街道圖。上課一開始,老師先帶孩子做一點熱身,練習在兩個不同比例尺的地圖間做長度轉換。
確定熟悉比例尺後,接著進一步練習,在兩個不同比例尺的地圖間做長度轉換。
做完練習後,開始著手繪製自己的街道地圖。先根據google map的路線規劃功能,算出路線的實際長度。
有了實際距離後,再用比例尺的概念,換算成自己地圖上的「路線長」;接著要量測街道之間的「角度」。有了「路線長」和「角度」就可以正確畫出街道地圖。
因此另外需要學習的,是角度的測量,尤其是附近的道路剛好有些非直角的轉彎。老師解釋角度的意義,並且教了使用量角器的方法。孩子經過一番練習,順利量出轉彎的角度,完成了街道地圖。
–用計步器測量長度
經過一番努力,孩子順利用課堂上學到的能力和工具完成了街道地圖;不過在量測的環節遇到了實際困難,因此老師這時也再加入協助,提供孩子可能的新工具,將計步器當作距離量測工具。於是孩子再次出門到附近街道,用計步器測量街道距離,驗證之前用google map進行的計算,也為後續地圖書的製作,找到多一種量測工具。
作業練習:數感
- 已知實際長度,藉由給定之比例尺,畫到紙上
- 角度測量,畫出指定角度
💡 上課的實際順序是如何安排的?
文章到這裡已經介紹了課程一半的學習能力,可能有些人會好奇,這些課程的上課順序為何?雖然文章中是用分門別類的方式,將一脈相承的能力介紹完整;不過實際上在上課時,更像是從所有各類別的基礎能力出發,基底穩固後,再持續往上到更進階的能力。
因為雖然將各種能力做了分類,不過在實際運用時,各種能力還是需要互相混合運用,例如用地圖呈現環境資料的能力,就需要地圖的基礎概念,以及學過環境數據的觀測,因此課程整體會是各面向同時並進。
地圖的相關能力暫告一段落,下一篇文章,將會帶著大家看自然景觀紀錄相關的學習磚。
圖片素材來源:
文/周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