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會疑惑,孩子在自學專案課學到什麼?那些在學校會教的學科能力,專案課也能培養嗎?這次的專案課解密,帶你一起解構學次方的專案課程,看看那些我們熟悉的學科領域,如何出現在專案課中!
這次專案課的主題「三峽自然景觀地圖」,孩子的最終目標,同時也是成果評量,是做出一本三峽自然景觀地圖書。做一本自然景觀地圖書,你覺得需要哪些能力或準備呢?可以先停下來想一下……,有想法了嗎?
…
大家可能會想到「畫地圖」、「寫紀錄」、「自然知識」等,這些也的確都是這次專案課的內容之一,不過一想到這麼多事情要做,會不會感覺一個頭兩個大?還是其實感覺滿簡單的,好像不會很複雜?
其實每個步驟的設計都可大可小,以學習地圖概念、做地圖書為例,當然可以只是單純地畫地圖和插圖,但也可以是複雜到包含一本書的排版製作;可以是三個小時完成的小作品,也可以是經年累月積累而成的區域百科。所以同一個專案主題,要做得多深多廣,都是得依學生的狀況、當前的學習需求做出安排呢。
這次我們將地圖書的製作,聚焦在三個面向的能力目標:景觀紀錄、地圖資料、實地考察。
宛如砌磚般的學習體驗
而每個面向,又是由許多更基礎的技能所組合,就像在砌磚,一堂課一堂課往上砌,堆疊出需要的能力,最後才能靠自己的力量做出地圖書。
每一塊磚,可能都是一到兩堂課的時間,老師利用各種素材,先帶學生認識這個能力可以解決什麼問題,再讓學生掌握認知概念,最後進入實作的練習。因此每堂課孩子都能實際運用學到的能力,並且透過老師的引導,也能一步步連結到每塊磚,最後運用在自然景觀地圖書的成果製作。
課程的最後,希望累積出三個主要能力來製作地圖書,而它們又奠基於兩大類的基礎能力:地圖(藍色磚)和自然景觀(綠色磚),磚塊顏色由淺至深,是越來越複雜困難的能力。
同時也可以發現,如果用傳統的學科分界定位這些「學習磚」,其實很多都需要用到跨學科的能力。像是地圖路線的判讀,就需要用到地理方位、比例尺,和數學距離量測的結合;植物觀察的部分,則需要有植物的相關基本知識、描述的語文構句等。
在傳統的紙筆測驗中,這些能力為了方便量化,只能用從生活抽離的簡化問題來呈現,如:一道選出正確比例尺的題目;而專案課的評量方式,則著重於實際應用的表現,如:要直接畫出一份地圖,以此基礎便需要實際地使用這些能力,也能用以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況。
因此上專案課的孩子,減少了紙筆測驗的評量,但同樣地學習了學校中的學科能力,也更實際地將它們用來解決問題。而這些要如何進行和操作?各種能力又如何被混合使用和引導?下一篇文章開始,對於每一塊「學習磚」的解析,再給大家更具體的指引和例子!
文/周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