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民高峰會】從絕望到有點可怕的希望

(照片因為孩子的討論而撤掉囉,詳情可參考:https://www.facebook.com/learn4power/posts/1211430352351343

咦!照片中的孩子是不是在偷東西!

對,就是在偷東西。不過不要緊張,這一切都是我們設計好的橋段哦。

不過為什麼這篇文章的標題是這樣下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從實驗看社會

這個月因為課只有三周,沒辦法做一個比較完整的活動體驗,也剛好孩子們已經具備了多次社會實驗的練習,我們在三月最後一周也就一起討論四月要做些什麼事。

在選題目時,除了看國外實境的實驗節目WWYD (What would you do?)之外,剛好台灣的Youtuber〈台客劇場〉也拍了一個台灣人的正義感。

看了不同的實驗記錄,我們開始討論想要做怎樣的主題、想要了解怎樣的問題,又或者想要進行怎樣的研究呢?

孩子們開始將自己有興趣、想要知道的問題記錄下來,有「電梯裡大笑」、「北大人的專注力」、「如果在電梯裡大家都反著站」、「密閉空間聽到放屁的聲音」等等搞笑的問題,也有「大人偷小孩東西」、「路上笑別人」、「路上罵小孩」等等這類比較具爭議性的題目。

最後我們一起將這些內容進行分類和分析,孩子們最後捨棄了自己惡作劇心情居多的搞笑實驗(其實搞笑實驗也可以很嚴肅!),決定先以「北大人的正義感」為優先進行實驗的設計。

在安排實驗的過程中,我們當然也提到每一個實驗可能會有的風險和結果,更請孩子換位思考,如果自已遇到這些狀況會如何?那我們又是否期待看見路人有怎樣的反應?最重要的是,我們會做出的反應也就是路人可能會做出的反應,包含罵人、觀感不好甚至打電話報警等等,這些都可能是會發生的狀況。

幾經討論,孩子們最終還是選了『北大人的正義感』系列實驗,既然孩子選了,我們也不會多說什麼,也就開始一起進行實驗的設計與安排。

孩子在安排實驗時,除了考慮了自己可以做到的能力、也考慮了實驗要探討的深淺程度,當然也考慮了自己需要準備心情的時間,因此我們最後依照「路上有小孩在吵架、偷東西、小孩絆倒跛腳的人」這樣的順序進行實驗。

 

實驗一:路上吵架的孩子,你會關心他們嗎?

第一個實驗我們決定要先實驗看看「在路上有小孩吵架,而且姊姊很兇,到底路人會有什麼反應?」

討論過後,孩子要求老師在旁邊,不能跟他們站在一起,讓他們可以「認真地演吵架」,老師只好在被柱子擋住的死角聽孩子們互相吵架,越吵越兇過去關切時,還被使眼色驅離。

孩子快樂地演吵架,還準備了零食邊吵邊吃

不過可惜,我們在超商外面坐了40分鐘,也吵了40分鐘,卻沒有任何人來關心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是經過、看看,卻沒有人停下來和制止吵架。

過程中我們也不斷調整作法,孩子甚至將行為表現得更誇張,移動到路上進行吵架戲碼,殊不知最終仍然沒有人出面制止。

回來後我們討論,或許是因為雨天、或許是因為大家覺得還好、又或許是我們演戲穿幫了?不同的檢討方向在回教室的路上被提出來,也更讓我們進一步思考,還可以怎麼做。

對於這次的失敗,孩子交雜著沒有被罵的慶幸感以及沒人制止的失望感回程,我們也很快進一步討論下一次實驗還可以怎麼做。

回到教室後,我也同時請孩子互相握手言和,雖然只是演戲,但假戲真做就不妥了;同時也討論了大家對於「正義感」的感受,孩子一開始直覺地認為這就是沒有正義感,但經過反思、想著各種可能的狀況,孩子也能將精力放到下一次實驗。

過程中每一個不同的情緒點都是必須要提出來進行討論的。

實驗二:看見別人東西被偷,你會怎麼做?

有了第一個實驗的失敗經驗,我們這次找了另一位老師協助,不只是要當作第三觀察者,更要在孩子發生任何狀況時出現協助,因為第二個實驗風險更高──偷東西。

在開始前不只一次與孩子討論,是否由老師來偷就好,讓孩子當第三觀察者,也闡述了過程中有的各種風險,包含觀感問題、習慣問題,行為問題等等,不希望孩子真的很會偷(所以其實沒有練習很多次),卻又希望孩子成功被制止,讓孩子感受到人們對於不法行為真實的反應,懷著如此矛盾的心情與孩子溝通,也坦承說明了自己的疑慮,幾經思考後,孩子仍躍躍欲試想要將自己設計的劇本演出來。

或許在這個階段,孩子嘗鮮和想挑戰的心情勝過擔憂,我們都希望北大人真的能發出正義之聲,出聲制止呢!(孩子也直言可怕,想被制止又不想被制止的心情)

在樹林中偷偷討論

在公車站嘗試了幾次都沒有被制止,孩子又發現等公車的人不會馬上離開,大家也大部分都專心在看公車或是滑手機殺時間,考慮了一會決定移動到台北大學正門口,在十字路口上不只人們移動速度快,可以很快重複實驗,也可以相對容易被看到,因為等紅綠燈只要一下下。

孩子跟著隨隊的老師邊走邊討論,一邊觀察路上的行人、一邊思考要如何才可以讓偷東西的行為被制止。

最終我們「偷」了十一次,卻依然沒有任何一次被制止,曾經似乎有人看到,好似要過來制止,可惜最後這位善心人士還是折返,讓我們的計畫也以失敗告終。

到了這個實驗,幾乎已經整個推翻了孩子的想像──孩子已經做好被罵的心理準備了。

走回教室的路上,只聽得孩子們失望的說:「北大人真的好沒正義感喔…」但兩位老師也接著說:「不過這麼小的動作,如果是我,我可能也不會注意到。」、「經過這次才知道,原來東西很容易被偷走,真的要好好把東西收好呢。

轉移了情緒後,孩子也開始提出更多想法:「會不會他們以為我們在演戲?」、「可能是因為我們穿制服」、「那邊有一群大學生,我們跑很多次,他們一定有看到」、「或許是我們太快找到阿戴了」….

實驗本來就可能失敗、可能成功,甚至大部分的實驗都會失敗,能找到下一步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回到教室後,我們也快速地準備下一次的實驗。

 

實驗三:受傷的人被小孩絆倒,你會怎麼做?

這一個月的三個實驗,孩子都在上課前就開始準備,還主動說要提早上課,而最後一個實驗開始前,我們就沒有再像前兩個實驗一樣再做心理建設,孩子們熟門熟路地討論要如何進行,確定大家都準備好後,兩大兩小就一鼓作氣地出發了!

出發前我們還討論,究竟今天會不會被制止?究竟北大人到底有沒有正義感?

孩子一樣花了點時間將心情準備好,這次比較不同的是孩子要將老師絆倒,善良的孩子一直擔心老師會不會真的受傷,不過老師就算真摔也會挑選好地方摔,所以也好好地安慰孩子,如果我們要這麼做的話,就一起把這齣戲演完吧!

開心又幸福的是,最後一個實驗,每一次的跌倒都有人出手相助!(我們實在不太會紀錄影像,這些畫面因為不好意思拍到路人,所以都沒有紀錄,實在好可惜)

意外的插曲是,許多好心的人們也很熱心,都想上前提醒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我們就真正遇到熱血又正義的先生上前喝止這個行為!在我們解釋後,善心人士也理解並離開,只是同時孩子也受了驚嚇,我們擔心的事情發生了……

即使這是實驗的一開始,我們也馬上停止繼續,與孩子說明實驗喊卡是可以的,如果繼續下去也可能會有這樣的狀況,所以心情上不能接受的話隨時都可以喊停,完全不會怎麼樣。

討論了一陣,兩個孩子決定繼續進行,由另一個不怕的孩子動作,說是這麼說,孩子依然也需要提起勇氣的勇氣與時間,孩子也會在每一次的戲碼後進行檢討,順便讓自己心情平復。

孩子在小角落平復心情,也等目擊者走掉

最後一個實驗,帶著百分百的成功戰績回教室,心情卻和前兩次失敗一樣複雜。

問了孩子心得感想,孩子提到「很可怕,被罵了」、「這次印象最深刻,因為大家都有反應」,也提到這的確翻轉了前兩次的正義感實驗,孩子也提到「如果偷東西被看到的話,應該也會像這樣被罵吧。」又再次相信了每個人善良的一面。

 

實驗了,然後呢

這三個實驗,從挑選、設計、演出、結論,都是兩位孩子一手包辦,在這個月的三堂課之後,我們也討論了許多問題,包含社會實驗的風險、得到的結論、外界看自己的眼光、換位思考等等,沒辦法一下子就討論這麼多訊息,因此也讓孩子花了點時間完成自己的心得。

討論後,我們請孩子寫下這個月的實驗心得,不過或許也是因為前兩周都沒有人出手相助,孩子記得的只有失望,最終孩子寫下了感謝的話給實驗三的熱心路人們。

也有孩子一回家就和爸媽分享自己被罵的經驗,也讓爸爸媽媽非常心疼,這也讓我們之後的實驗設計有更多需要評估的風險──在實驗過程中,不只是要把安全顧慮好,也要盡到好好與爸媽解釋、讓爸媽不擔心的義務。

即使只是被說:「你知道你撞到人嗎!」對於心情充滿歉疚的孩子來說,就算是假的、預期中的,也有相當的影響。

雖然在實驗前,我們都進行過許多想像模擬,可是這與實際上真的碰到的感受又天差地遠,也不難想像孩子的震撼有多大了。

孩子後來想了想,兩個失敗實驗、一個成功實驗,最後還是二比一,大概北大人還是沒有什麼正義感吧。

但我們始終也相信,藉由這些不同的經驗、實際與社會接觸的經驗,孩子才更有機會去看到真實世界的面貌,也更有機會反思,如果是自己的話,又會做出怎樣的舉動?自己同樣也會在路上喝止他人,那又會造成怎樣的觀感?這些「大哉問」也透過這次的實驗,進入更真實、更深入地思考層面,也才更有辦法回過頭檢視自己每一個行為產生的影響。

在學次方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孩子們在公民課上的討論往往會有不同的意見與想法,也因此往上看看兩個孩子的心得,就會發現一個留下了感謝、一個最終判斷北大人正義感不足(孩子目前還無法清楚地分清楚質性、量性轉換的注意事項,未來也會一起討論哦!),而這樣的結果都是我們接受的。

就這樣,我們一個月的三個實驗,順利落幕,從一開始覺得大家都沒有正義感的絕望,到從可怕經驗中得到的希望,我們一起走過了這段社會歷險記!

下一次的社會實驗或許無法這麼快就出現,也或許無法像真正的心理學家般做得這麼精準,不過觀察世界的大門也就此被開啟了,試著多看看世界吧,說不定會有更多有趣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