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的時候,學校有個帶著氣球、雞蛋一天到一星期的活動,讓大家體驗當媽媽懷胎的辛苦。這次我們也要來分享一個概念類似,在學次方公民課實際操作過的教學活動。
活動主題是日常生活中的無障礙設施,像人行道上的斜坡、公車上的輪椅放置區等,不過這些無障礙設施真的好用嗎?我們平常沒有特別在意的身體器官,如果受傷了,又會對生活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抱持著這樣的好奇,老師帶著孩子體驗慣用手受傷、手指不能用、需要坐輪椅的各種情境,並且讓孩子進行討論,將觀察記錄下來,延伸到無障礙設施的認識與設計。
如果手受傷了?
活動一開始,孩子先從「慣用手不能用」開始體驗,試著在海報上用非慣用手寫下自己的名字。除了歪歪扭扭外,甚至需要停下來想方向,即便如此還是有可能寫錯呢。
接著孩子體驗在沒有手指、或少了慣用手的情況下,去完成上學前的各種準備,要拉上書包拉鍊、揹書包、穿襪子。
實際開始後馬上感到很不容易,孩子也試了各種千奇百怪的方式來達成任務,最後透過合作才順利完成!
各種體驗如何模擬:
慣用手受傷:把慣用手用毛巾綁住,不能伸出來。 沒有手指:讓孩子雙手握拳,全程不能鬆開。 |
如果腳受傷了?
在教室模擬手受傷時,孩子還是會忍不住偷偷把手伸出來「作弊」一下,並且沒辦法體驗到無障礙設施的部分。因此老師特別去借了輪椅,來讓孩子體驗看看,坐輪椅、推輪椅在街上和超市會遇到什麼狀況。
三個上課孩子的角色分工,分別是坐輪椅的人、推輪椅的人、還有保護員。保護員的職責是幫大家注意馬路、車子等安全,然後也用拍照的方式記錄各種無障礙設施的實際使用情形。三個孩子在一公里的路程裡,輪流體驗不同的角色。
而路線的選擇則是模擬上學路線,先去到附近的小學,再到超市逛一圈後回教室。Google map預估這段路程只要16分鐘就能走完,待會就來看看孩子花了多久才完成吧!
最後,孩子花了四五十分鐘,才走完這段平常輕輕鬆鬆就能完成的路程。回到教室後,大家也互相分享各種體驗中印象深刻的事情、一路上的心情感受,像是:
本來以為模擬坐輪椅、被推比較好玩,但後來其實很怕摔下來。
推輪椅好累,走這段路好久好慢。
本來以為無障礙設施會比較方便,但好像其實沒那麼好用
課程結束之後?
經過這次的體驗,孩子真正感受到手腳受傷時的不便之處,也對無障礙設施有更直接的第一手經驗,而這也是試著去體會、理解他人處境的重要練習。
在後續的課程中,我們也延續這次體驗,帶孩子認識更多不同的無障礙設施,並且以自己的體驗為基礎,試著設計看看學次方的無障礙設施。
另外,在進階班的公民課中,我們也進行了一樣的活動。大孩子相對之下,更有能力克服手腳不方便的情形,整體難度就會較低。因此比起身體上的不便,討論更著重在「他人的異樣眼光」這件事情,自己會覺得被另眼看待嗎?如果在路上覺得別人需要幫忙,應該要去幫他嗎?還是這可能讓他更困擾?
同樣的體驗活動,可以討論很多不同的面向,不過都要有了體驗,這些看見、感受、討論才會發生。不妨和孩子試試看這樣的小活動,然後聊聊看各自的發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