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周我們教室都會舉辦校務會議,進行方式就是所有現場的學生和老師可以自由參加,平等地在會議中分享意見和互相決策。
從上個學期我們就實行了這個計畫,其中決議了像是「點亮繁星計畫」的大事、或是像「表決桌椅要不要固定」這種比較瑣碎的事,而這些過程中,除了基本的「先提議後表決」、「發言前要先舉手」、「有主席和紀錄」之外,我們以盡量不發言、不主導為原則,讓孩子能夠暢所欲言,甚至就算會議的過程中,主席不知道要說什麼而僵持時,基本上我們也是先等其他孩子先出聲,才會決定要不要干預。
也因為如此,我們的校務會議並沒有一套非常完整的SOP,有的大部分都是彼此之間的默契。
時至今日,我們舉辦了十幾場校務會議,可能大家都還不清楚自己在會議中可以有哪些權利可行使、不知道自己有哪些義務要完成,所以不管大小議題也算和平地討論至今。但今天,新學期的第二次校務會議,孩子們第一次開會到差點吵架。
從一開始和孩子開校務會議,我們就只選了主席和紀錄兩個角色,更沒有特別嚴格地和孩子討論分工、權責、權利義務等等概念,一來是這些概念太過抽象,二來也是因為孩子們本身沒有經驗,我們想跟著孩子一起「演變」出我們的校務會議而非定義。
我們期待孩子在這樣的過程中,能夠有機會去「體會制度的建立」而非「被告知制度的規則」,更希望透過這樣直接的互動,能夠演變出一套屬於學次方的校務會議。事實上,這樣的狀況比我們想像中來的還要早。
上個學期的校務會議沒開幾次之後,孩子們就自主決議出「門神」這個角色(就是司儀),當然我們樂見其成,更決定不主動告知孩子這個職位叫司儀,更沒有插手孩子賦予門神的任務(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是門神要寫字)。
這些定義的過程中,我們扮演的角色就是「什麼都不懂的參與者」,我們問孩子問題,孩子們就他們理解的回答我們、給出定義,並且做出一個大家都知道的結論,這樣的過程存在在學次方每一件大事小事中。也因此,當孩子們沒想到、也還不覺得這件事情重要時,我們也就一直沒有機會清楚劃分每個角色。
到今天孩子終於主動提出「主席到底可不可以自己決定事情?」和「門神到底可不可以干涉主席或引導會議(發言)?」這樣的大議題了,雖然最後大家討論到快要吵起來,但其實我們心中私自覺得滿開心的。
雖然最後因為時間的關係,還沒有辦法把這個議題討論完,但真的讓人期待下次會議,孩子還會提出什麼想法。不管孩子想表達什麼,我們一樣會堅持不干預的大原則,等著孩子成長前進。
社會上所有角色能擁有的權力、義務或是被賦予的期待表現,該為誰負責、該為誰服務,自己又該怎麼表現?這些都不是我們可以強迫孩子理解的,現在孩子們主動提出疑問,進而討論、互相提問,最終得到一個自己的答案,我們這才是能和孩子討論這樣抽象的概念,因為他們體會了。
『對於議題的體驗、感受,試著提出疑問、找出答案,與他人討論、協調,最終做出結論』這才是孩子可以帶走、我們能給孩子的。
即使快要吵起來,但這樣的變化讓人內心著實充滿喜悅。
現在再一次覺得,當初決定一起和孩子開校務會議真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