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接受混亂之美】
要用遊戲進行教學,最主要的一個心理建設,就是「要能接受混亂」,而大班的桌遊教學中,也會有一些原則,還沒有看過這篇(大班的桌遊教學應用──原則篇)的朋友也可以先去看一下哦,這篇也會提到「孩子不想參與怎麼辦」的一些技法與想法回饋。
在舉辦研習與工作坊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的困難點是,老師或家長們聽完、練習完之後,回到現場卻仍會有些擔憂害怕,事實上要做教學上的調整,真的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氣,也因此我們總提醒:「不用想說一次到位,從小遊戲和體驗慢慢來」,因此有些老師們會利用課後班或者是比較零星的時間來進行,也藉此看看遊戲教學的效果。
以心法來說,就是兩個重點:「接受混亂」以及「接受孩子的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
在平時的課堂中,底下的學生都是注意著老師的一舉一動,可能一個眼神、或是一個安靜的sign,孩子們都會隨之起舞,不過在遊戲教學的場域中,這些「默契」都必須重新培養,過往的教學想像反而因此成為自己害怕改變的障礙。
今天我們不談效果,今天我們要談論的是進行遊戲教學或是體驗教學時,重要的心法和技巧。
在遊戲的限度中,自由去發展吧
【找件事情給自己做吧】
遊戲的一大重要特色,就是遊戲規則固定,不過遊戲中玩家要如何解決問題,是不被限制的。這是遊戲教學的一大優點,不過反過來說,這可能也是帶領過程中困難面對的部分──混亂。
以帶領過程中可以確實執行的行為,就是「等待」,不管心中的慌亂與焦慮,當我們替孩子建立好遊戲規則的架構後,接著要進行的就是讓孩子自由去發揮,我們必須(也只需要)在一旁觀察,接著在針對孩子的表現進行回饋、進一步也可以讓孩子彼此之間進行回饋。(想要了解更多,可以搜尋關鍵字:回應式教室)
而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參照下列幾個指標來注意孩子的遊戲情況,並且針對這些內容給予回饋。當然,若操作過程中有發現其他更適合自己班上的行為指標,亦可進行內容的抽換,還是要以實際情況為主哦!
遊戲教學觀察指標
- 遊戲過程中,孩子是否理解規則?(做出正確的遊戲操作流程)
- 遊戲過程中,孩子是否有能力理解不同的操作概念?(不同玩家有不同的遊戲策略)
- 遊戲過程中,孩子是否有能力掌握到遊戲中的思考精隨?(越做越好)
- 遊戲過程中,孩子是否有能力說出自己的策略模式?(理解與表達)
- 遊戲過程中,孩子是否有能力說出他人的策略模式、與自己策略的異同之處?(觀察與模仿)
以上五個指標是基礎,也就是用來判斷孩子是不是在「狀況內」的一個指標,除此之外,指標還有另一個重要的任務,那就是「讓老師等待孩子表現的期間有事情做!」,為了避免大家閒下來後會覺得很恐慌(突然覺得孩子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了?!這樣就沒事做了嗎?沒事做怎麼辦?)
開頭提到的兩大心法挑戰,一下子要大家釋懷也是很不容易,提供了這個觀察的指標,給各位教師在時間解放後,得以進行遊戲教學中的核心精隨──看見每個孩子特別之處。
而若注意到孩子其實做不太到上述大部分的事情,那可能表示這款遊戲對孩子來說太難了,或者說遊戲中所需要的思考模式是孩子無法駕馭的,這時就需要進行遊戲的調整囉。挑選遊戲的細節,我們另外用其他篇章進行說明,這裡就不多贅述了。
遊戲教學的鷹架,比你想像中重要
【鷹架搭起來,搭好鷹架世界開闊】
現在回到技法上,上述提了心法,那要如何讓自己有機會能夠進到那個「等待與觀察」的境界?這時候鷹架就非常重要了。
而接下來也要回應桌遊教學中的一大困擾「孩子不想玩怎麼辦」。
拆解遊戲規則的講解過程
首先,我們要先釐清,孩子不想玩的情況為何,以我們實務上來說,通常有幾種狀況:不敢嘗試(覺得自己很不擅長玩遊戲,所以各種原因之下就選擇不想碰觸)、覺得無聊(遊戲可能「聽起來」太簡單或是太無聊,覺得沒有挑戰性)、遊戲體驗不好(可能因為組員、或是教師無意間的回饋,都有可能造成這個狀況)、覺得很幼稚(尤其比較大的孩子更有可能會這樣)。
不管是怎樣的情況,都會需要時間去觀察,但整體來說都是要降低孩子對於遊戲的進入門檻、降低孩子的戒心,並且在過程中適時地調整難度以增加遊戲中的成就感,而我們非常不建議用處罰的方式來對待拒絕加入遊戲的孩子,老師可以讓這位孩子擔任計分員、拍照的相手、或是幫忙進行配件的發放等等,重點是要讓孩子在「非遊戲」的情況下加入遊戲體驗,那這邊也要很注意,若孩子意圖引起大家注意的話自然可能會搞破壞,這裡就可以依照狀況進行回應。
那今天主要還是想要介紹鷹架,所以針對的狀況還是如何降低對遊戲的戒心,就從介紹遊戲規則的幾種方法開始吧:
將規則寫下來
老師可以在開始前將遊戲規則以條列式的方式key在PPT上或是寫在黑板上,這是為了讓遊戲過程中,孩子只要對規則有疑問,就可以從黑板上查看。這樣的好處是,在講解規則時可以同時聚集全部人的目光,避免孩子因興奮而忽視了規則講解內容。
不急著發(開)配件
建議老師們可以將遊戲中所需要的配件進行簡單的包裝,這時候夾鏈袋就非常好用!將每個配件裝進夾鏈袋後,老師們可以依照自己講解規則與介紹配件的順序,讓孩子跟著打開夾鏈袋來檢視;更甚者,若配件本身足夠簡單,講解規則之後再做配件的發放也是一招。
※ 這時候除了每組上來領之外,也可以請不想玩的同學協助發放哦!
規則書留給各組
除了上述提到的將規則記錄下來,也非常建議將規則書以紙本的方式印給各組,並且鼓勵孩子在遊戲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可以自己翻閱規則書來檢視哦。
遊戲進行中的善待自己
遊戲開始進行後,老師就要好好地忍耐,不可以隨便打斷遊戲進行的節奏,因此就會用到前面安排好的一些較巧。
不要害怕用「等一下」
老師就一個人,班上的同學即使分組後也絕對多於太多,因此這邊就要開始與孩子養成默契,給予孩子說明書(工具)、將規則寫在黑板上等,都是為了在這個時候讓孩子嘗試自己解決問題。我們所強調的是,不要因為孩子此起彼落的需求就讓自己慌張,大方地請孩子「等一下」,並且提醒「若覺得等不了,你們可以自己先討論,整組有共識就可以」,這是非常重要的時間換空間技巧哦。
※ 這時不加入遊戲的孩子,就也可以成為小幫手,去和同學們進行規則的討論。
接受每組的不同
遊戲的引入是為了給孩子另一個解決問題的機會,並不是用遊戲來做另一個框架的限制,我相信這可能與很多人的想像不同,想著「沒有照遊戲規則可以嗎!?」並不是說孩子亂玩就隨他們去,而是我們既然鼓勵孩子遇到問題時自己翻規則書、組內進行討論,也代表著我們得接受孩子們的共識可能與遊戲真實的規則不同。在這個階段,我們在意的是「養成自己主動解決問題」的習慣,其他的對與不對,就待遊戲後或是更適合的時機進行討論即可。
當然遊戲規則的理解錯誤,也會影響遊戲體驗,因此如何拿捏進而判斷討論規則的時機,就變成老師觀察過後的重要功課了。
遊戲後的分享與討論
在安排遊戲教學前,老師們就可以先設定好一些想要孩子們進行分享的內容,可能是從上述的觀察指標中去提問、也可能是針對遊戲中獨有的設計進行回饋,即使沒辦法進行全班每個人都發言,不過做一個遊戲的總結,會是遊戲教學中重要的部分哦。
不要說教、不要下指導棋
不管第幾次玩,總有些狀況可能是不如自己預期的、覺得孩子可以做更好的,但遊戲後的總結中請不要急著說教、也不要急著下指導棋(剛剛誰誰誰做了什麼動作,要是那時候怎樣怎樣,是不是可以更好?),不只壓力很大而且這樣的行為也抹煞了孩子剛剛努力思考的心血。老師可以做的事情是「提問」,剛剛自己或他人表現得如何?哪一組做出特別的事情?和自己組又有什麼不同?剛剛大家思考的策略是什麼?
透過引導孩子們彼此分享,孩子彼此之間不只可以互相學習、也可以讓孩子進一步相信,原來自己可以嘗試的思考方向是比想像更廣闊的。
※ 可以讓沒有參與遊戲的孩子,協助進行紀錄或者會議主持,讓孩子也聽到其他人講得內容。
試著提出不同孩子的不同表現
一款遊戲中,會用到的解題能力其實會有很多面向,除了一開始我們可能就要先意識到遊戲中的不同解題能力外,遊戲過程中的觀察也可以幫助自己在遊戲後提出更明確的回應。切記一個重點,不管是稱讚或是提醒,都必須有具體的內容,這樣的作法讓孩子明白自己可以修正的方向以及真正受鼓勵的面向是什麼,也因此,遊戲後的這個部分,是老師可以協助班上同學去更注意到彼此亮點的重要機會!
千萬不要預設某個學科特別好的孩子,在遊戲中就也會表現得特別好,這真的是非常不一定的情況,因此老師就可以藉此機會讓孩子明白,即便紙筆成績沒這麼理想,但我們的這位同學仍舊具有很不錯的思考能力!(切勿說出「哇!你平常考試考成這樣…」系列句子,一個用不好就會讓人不舒服)
享受吧!遊戲教學的樂趣就是參與其中
此篇簡單地以遊戲的三個階段進行技巧的分享,不過更多的小撇步當然還是操作的過程中不斷去面對和修正而來。
整篇下來,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便是希望大家可以透過這些小撇步,替孩子建立好遊戲學習的基本鷹架(這裡都沒有討論到桌遊延伸的教學應用),那當基本鷹架建立起來後,老師也更能進行越來越多的嘗試和變化了呢。
如果閱讀後有任何問題,也都可以留言讓我們知道,大家一起玩起來吧!!
文/林佳瑩
預約研習/講座
更多研習開課這邊去:內訓/講座/研習邀約、各式兒童/青少年課程開課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