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步和另一半「聊」教育

通常爸媽來諮詢如何規劃孩子教育時,除了聊孩子的狀況,我們一定都會問的一個問題就是:「另一半的想法是什麼呢?」即使是家長兩位一同前來,我還是會鼓勵爸媽都講講看,有時候竟意外地出現與想像中不同的結果!其實對於教育的想法,有沒有確實地說出口、說出口後有沒有互相解釋過,都可能會在教養的執行面上產生很大的影響。

教育的發展與變革淵遠流長,而流傳至今的不同學派,也都會有各自的「成功者」,因為有成功案例、所以學派被流傳下來,反之有持續被流傳與執行的學派,就會持續地培養出更多成功案例。(這裡所謂的「成功案例」當然是各學派中所相信的定義囉。)

也因為如此,在教育的路上,爸媽(尤其是新手爸媽)最常遇到的狀況就是不曉得要怎麼做、不曉得要怎麼選擇,又彼此的成長背景也影響了教育觀的實際執行面,雙方更容易因此產生爭執與不同調。

事實上,我們陪伴著許多家庭至今,不管是怎樣的教育方式都一樣有各自的成功案例,所以常常有人想要問說我怎麼看教育方式,我反而會想要先聊聊的是:「那你怎麼看待教育?

 

各種經驗都是參考,終究還是要回到自己的選擇

我們在教養上常常強調的是「言行合一」,即「我做的與我說的要一致」,當家長實際上做出的行為與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有出入時,孩子自然而然會產生認知上的錯亂。以大部分人可能都有的回憶就是:「你說呀,你說說看,你說了我不會生氣。」然後你真的講了之後就獲得一頓打罵,從此你就知道這種話不能信,又或者會不小心以為這是全世界通用的語言,用這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孩子。

「言行合一」為什麼重要,很大的一個重點就是要培養親子之間的互信及默契,孩子認知世界的窗口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爸媽、來自家庭,若爸媽在這部分的標準總是不同、過度隨心所致,那麼孩子在認識世界的過程自然就會出現混亂,他不曉得該如何自處、也將會不曉得該如何與世界共處,只會花費許多無謂的心神去「摸透」自己的爸媽究竟在想什麼。

同樣的,這樣的狀況不是只有特定一位家長做好就好,想像一下,今天媽媽與孩子約定了不能吃雞肉,孩子也如實地按照約定避免食用雞肉,但爸爸來接的那天買了香噴噴的炸雞給孩子吃,爸爸還興沖沖地和孩子說:「要保密喔!」,如果你是孩子,究竟是吃還是不吃呢?(我判斷我自己是一定會吃啦!哈!)
在這樣的情境中,同時傳遞了「身體健康的重要可以先被口腹之慾擠掉」以及「打破約定好的事情沒關係,不要被發現就好」的兩個意涵,若家長彼此都認同可以有這樣的彈性,那當然沒有問題;最怕的就是家長彼此沒有溝通過,而這樣的狀況成為爭執點,夾在中間的孩子便會處於認知混亂的情況,變得裡外不是人。

 

與教養路上的夥伴慢慢「聊」

不過,當然因為每個人的生長背景和生命經驗就是如此地不同,人生就是有可能因為一句話而有莫大的改變,要家長彼此突然之間能對養育孩子的方法很有共識,這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所以在溝通上也不用給彼此太大的壓力,將這樣的觀念當作平時就可以聊天的話題,慢慢「聊」出共識,也會讓彼此更有意識地一起面對這個問題。

 

與大家分享一些與夥伴溝通的心得守則:

1. 不用心急:教育方式和理念的溝通,本來就需要時間,一點一滴地分享著自己的經驗與想像中(實際上)的做法,做好同一件事情會需要溝通很多次的心理準備;在教養過程中,也要去意識到,很多事情大人也是要溝通很多次,更何況孩子更需要時間理解,永遠別忘了給彼此時間。

2. 誠實面對:不管是面對自己或是夥伴,都要努力地「誠實」,可能在意成績、可能在意與人相處的方式,也可能在意什麼時候與人交往,有些時候你會發現不太容易誠實地說出自己的優先考量,但努力地誠實對話往往也會讓選擇出現時有更好的準備。

3. 舉出實例:不管是已發生或是未發生,若要討論到彼此的標準時,盡量用實際的情況來說明,怎樣是獨立?怎樣是成績可以接受?怎樣又是有想法?而遇到教養時刻,自己又會怎麼做呢?提供確切的實際案例,不僅可以讓對話更有效,也更能讓彼此的共識更為明確

4. 保持修正的彈性:教養的路上沒有人可以一次就成功,即便養育過很多孩子,只要孩子開始有自己的心性了,就沒有人可以保證「一次成功」,世界上也不會有一種教養法是適合所有的孩子,抱持修正的彈性也是為了讓你知道,教養過程中是保有容錯空間的,同時也別忘了前面的守則「誠實」,在適時的情況下誠實地與夥伴(甚至是孩子)坦承誤判並且希望修正,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喔。

這些心得守則都是在協助你在與夥伴溝通教育觀時,可以派上用場的心法分享,其實不管是不是要與夥伴溝通,這幾點也是在面對教育問題時,自己要放在心中,隨時注意的呢。

別忘了,「言行合一」是讓孩子開始與你養成教養默契、建立互信的重要基礎。
教養從來就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全部的工作,這條路上若需要聊聊,也隨時歡迎與我們聯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