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平常是怎麼過馬路的呢?」孩子歪著頭想著這個問題,想像總是很美好的,孩子說「要先看左邊看右邊啊。」、「走路不能低頭。」、「走到中間也要看有沒有車轉彎。」那實際走一次看看,結果是……(看圖不解釋)
【探究】 行人真的有停看聽嗎?
既然連自己實際過馬路都跟想像中不同,那路上的行人呢?我們一步一步把行人過馬路的過程拆開、分析路口的差異、也試試看將行人分類。在開始討論前,老師擺出以上四種字卡,讓孩子自己判斷哪些情況可能會影響行人過馬路專注的程度,並在認為會有影響的字卡上放置自己的大頭貼。這麼做是為了讓孩子在討論前先思考,於討論時每個人無論想法多寡都能提出觀點。
在專案課裡有大量的討論,根據孩子的狀態,老師引導討論的方式也會有所差異。這次讓孩子練習的是先形成論點,再聽其他人的想法,最後大家一起將各種觀點融合,提出現階段能力範圍內能提出最完整的論點。為了確保孩子理解一致,在課堂的最後,每個孩子各負責一項內容,把討論的結果寫在黑板上。對於將腦中內容轉為文字還需要協助的孩子,再和老師順過一次流程後再開始寫;寫到一半發現自己有些懵懂的孩子,則是中途停下來和老師討論;能夠完整理解的孩子,自己完成文字紀錄最後才找老師幫忙二次確認。孩子每一次的思考、討論和統整,都是一步步的練習,即使每個人的階段不同,也能用各自的步調前進。
根據討論的結果,孩子認為會影響行人過馬路專心程度的變因如下:
- 過馬路的階段:「踏進馬路前」及「過馬路期間」都會可能會有一次以上注意左右來車的機會。
- 路口大小:走雙向道會比單向道注意路況,且走多線道也會比單線道更專注。
- 是否有紅綠燈:走沒有紅綠燈的路口應該會更注意來車,但要注意比較的路口要一樣大。
- 行人的分類:大人小孩可能不同、喝酒的人(清醒程度)、老人、行動不便的人,甚至滑手機的人可能狀態都不同。
根據這些結果,下堂課我們繼續討論如何驗證。
【生活】 斑馬線旁的觀察
要驗證結果,我們需要實驗,孩子起先提出的是輪流去街上過馬路,互相觀察。這方法不太合適,因為已經知道要被觀察的人總會小心翼翼的。引導孩子注意到這件事後,孩子便能推理出我們應該上街去觀察「一般的行人」。
那外出要如何觀察呢?對仍在理解當前討論的主題、各種工具和五感的孩子來說,要想出合適的觀察方法和記錄結果,容易讓討論失焦。因此第一次的外出觀察,由老師設計表格,孩子需要著力的是能夠看懂、使用並判讀表格資訊。練習過如何使用表格後,我們分組出發!
飄著細雨的北大街頭,孩子們互相撐著傘,一人觀察一人紀錄。能實際感受的孩子總特別專注,看著路上的行人,深怕漏掉細節,幾組孩子甚至在老師提示策略前就討論出更適用的合作法了。
而如同優點和缺點常常是一體兩面的,專注的孩子也忘了自己會影響到路人。為了觀察佔據了路口通道、希望讓隊友即時記錄大聲的議論行人的狀態等等,這些都是每次換路口,我們會停下來提醒孩子的事情,讓孩子在實際經驗中練習換位。
【數感】用合適的方式統計觀察數據
看著紀錄表裡的數據,孩子說明觀察結果,每個人能記錄的都只有一小部分,於是我們得不出結論,這時老師才開始介紹統計方法。各組輪流報出紀錄到的事情,老師演示過一次紀錄方法後,每個孩子輪流上台統計數據。就連適合的統計圖表,也是在老師介紹過長條圖和折線圖功能後,由孩子選擇合適的圖表。
作出統計表和統計圖後,有孩子問:「我覺得表格就很清楚了,為什麼要做長條圖?」另一個孩子在我回答之前說:「可是老師,我覺得長條圖比較清楚,可以直接看高度。」在這個話題下,我簡單和孩子分享了每個人理解事情的優勢方式不同,能使用不同工具解釋新發現,是能力的精進也是同理的展現啊!
【探究】大學學成路口的行人綠燈時間夠長嗎?
有了周二的經驗,周五新的探究主題由孩子來主導。這天我們想調查的是大學學成路口的行人綠燈時間夠長嗎?
魚山老師預先錄下路口影像,讓孩子看影片想想如何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孩子說:「可以看大家是不是在紅燈之前走過來?」
老師:「那每個人走過馬路的時間都一樣嗎?還有什麼可以注意?」
如同周一的字卡又出現了,這次沒有先放大頭貼,直接討論。老師可以由孩子發言的狀態,確認每個人周二的收穫。想當然,只經過一次練習,孩子們的討論多少嘈雜,而總是要鬆一下手孩子才有機會做到更多。
【生活】實際觀察行人過馬路的時間
第二次外出經驗,孩子們各個駕輕就熟,不同於第一次外出需要兩兩合作,這次幾乎所有人都能自己觀察,於是我們收到更多數據。在觀察的同時孩子發現,路上的人幾乎都是普通成人,幾乎沒有原先希望能看到的小孩、老人或是行動不便的人。能夠提出這些觀察表示孩子們有更多餘裕。
根據孩子的觀察結果,回到教室後,我們遇到的大難關,原先希望可以觀察到不同族群過馬路時間的差異,來確認行人路燈時間是否合宜,但沒了不同族群,該討論什麼呢?就針對現有的數據討論吧!只觀察到一般成人,那表格裡就只出現一般成人。孩子計算著各個人過馬路的時間,如同周二的方式輪流報數,統計著結果。
既然課堂時間用來處理意外發現的結果,那結果長條統計圖與結論就由孩子當作回家作業完成。內容不完整的部分,就更能顯示孩子理解的程度(像是照片裡長條圖的圖表標題及座標軸標題、尺規使用等),也是只在課堂上做不一定會被發現的事情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