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從20年下半年開始越來越常聽到學次方的家長說:「在學次方老師沒有給孩子什麼東西,孩子在學次方的學習是被引出來的,這些東西孩子本來就有。」要如何解釋家長們這些感受從哪裡來,我想用今天的課程來解釋是相當適合的,如果你也好奇的話,就一起看下去吧!
心臟的功能是什麼?-練習把話講清楚
春季專案課進入第二個次主題,這周我們談循環系統。
談到一個新的器官,不免俗問問孩子對該器官的印象,關於心臟的功能是什麼?我們是這樣討論的:
老師:「心臟的功能是什麼呢?」
孩子:「運送血。」
老師:「為什麼要運送血?」
孩子:「要把血送去全身。」
老師:「把血送去全身要做什麼呢?」
孩子:「血要去到全身,身體才可以動啊。」
老師:「那你們可以用一句完整的話說嗎?」
孩子:「心臟的功能是把血送到全身,這樣我們才可以活下去。」
討論的過程,老師需要一直換句話說,也需要讓每個孩子都有發言的機會(沒有主動發言的孩子也會獲得機會)。在這個階段我想做的除了確定孩子對心臟的理解外,還多做了一件事是讓孩子把話說清楚、講完整。在做這些練習時,剛開始孩子可能會因為講不清楚而心急生氣,也可能越講越急而不知道如何是好,維持討論的氣氛讓句子能被不同的孩子延續,可以緩和氣氛也可以讓孩子學習串聯不同的想法。
重現初步模型-讓孩子開始動腦
血要送到全身,那要怎麼送?我們用杯子不同方向的晃動來模擬血液被送出去的情況,而大家都知道當水從杯子裡被灑出來的時候是沒有方向性的,晃動程度也不易控制,於是孩子知道血液不可能用這種粗糙的方式被送出去。不過孩子還沒發現,心臟裡的血液越來越少了。
老師(舉著水漸少的假心臟杯):「照這樣下去心臟裡血就要沒了,是對的嗎?」
小孩:「不合理,那我們要加水進去。」
小孩:「那我們每次壓完心臟就加水進去。」
(照著做幾次。)
老師:「如果是這樣的話,這些被加進去的水(血)平常怎麼從你的身體進去,難道你有喝血的習慣?」
小孩:「欸!吸血鬼才會吧。」
老師:「對啊,那這樣合理嗎?」
小孩:「不合理。」
一陣靜默後,我問孩子那這些血要怎麼再回到心臟?孩子想到可以從身體(接水的盆子)接管子回心臟(水杯),血管的概念就這樣進來了,而且孩子本來也就知道身體裡有血管。
下一個問題來了,那心臟送出的乾淨血和身體用完的髒血不就在血管裡都混在一起了,這樣身體真的有足夠的血可以用嗎?
小孩:「我知道了!應該有兩條血管,乾淨的走一條,髒的走一條。」
老師:「可是這樣的話,乾淨的血跟髒的血都回到心臟之後還是髒的啊。」
小孩1:「我看書上說心臟有分左右兩邊,那應該一邊裝乾淨的,一邊裝髒的。」
小孩2:「可是我媽媽說心臟有四個房間耶,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還有右心室,只分兩邊應該不對吧。」
老師:「那你知道為什麼要分四邊嗎?」
(孩子搖搖頭)
老師:「對,我們還不知道,所以先用我們現在可以解釋的兩邊,再慢慢想好嗎?」
小孩:「好。」
就這樣我們的心臟模型自然地出現左心和右心了,而且分開的原因和真實情況一樣是處理乾淨的血(充氧血)和髒的血(缺氧血)。
實際討論的樣子有人說話,有人思考,也不是每個人思考看起來都像電視上那樣投入的表情。
另外,在這段對話來還出現了孩子提取腦中的知識和經驗,這是課堂裡很常見的,可以說是提前學習也可以說是課外知識,不過這都沒關係,能夠解釋清楚的才是真的能力,有點模糊的部分就先放著,讓推理循序漸進。你注意到了嗎?是請孩子先把這些知識放著,而不是放棄,畢竟他們讀到的知識大多是真的(別小看孩子的記憶力)只是還不知道要怎麼用而已。
髒的血要怎麼變乾淨?-建立想像中的循環系統模型
處理完混和問題,不過血就算流回心臟也還是髒的,該怎麼辦呢?
小孩1:「把兩邊心臟用血管連起來。」
小孩2:「那是特殊血管,血可以在裡面變乾淨。」
小孩3:「也可能是心臟中間有一個膜,可以把髒東西吸住不讓它過去。」
小孩4:「可是心臟兩邊應該不互通啊。」
老師:「那哪一種想法比較合理呢?」
(孩子一致通過選特殊血管。)
順著孩子的想法,我們接出有過濾功能「特殊血管」的血液循環模型,這時我才問孩子那所謂髒的血是什麼意思?要怎麼區分髒的血跟乾淨的血?血到底載了什麼去給身體用呢?
我們討論出來的血管示意圖。
小孩:「氧氣,血液會把氧氣送去給身體,不然我們會死掉。」
老師:「那心臟可以『呼吸』到氧氣嗎?」
小孩:「不行,肺才可以。」
老師:「那特殊血管其實應該是什麼器官呢?」
小孩:「是肺啦,血要先去肺載氧氣。」
更貼近現實的模型。
實際接出想像中的模型。
於是我們有了第二個想像中的循環系統模型,這次的系統和真實情況越來越像了。當然孩子也嘗試著想解決心房和心室的用途,不過光用思考、討論和模型目前我們還沒有得出結論,接下來的工作就交棒給周五的豬心解剖了!
把記憶中心臟四個腔體畫出來討論。
血液的組成有哪些?-硬知識可以是數學學習的工具
談了心臟循環,談了血液可以運送氧氣,那到底是誰在血液裡運送氧氣呢?我們利用上週進階班玩的血液遊戲,在遊戲裡孩子可以依序執行三個動作:移動、取得貨物(血液內物質)和賣掉貨物。因此遊戲本身看來是要偷渡血液中有哪些東西給孩子,實則是在讓孩子練習策略推理和乘法(連加)運算,讓數學默默地進來。
每個回合孩子總會全身動作著思考。
兩輪遊戲後,血液裡有哪些東西孩子已經大致記下來了,而各血球的功能不是學習的重點簡單介紹後,我讓孩子用自己的話寫下來。
孩子用自己的話介紹血小板。
甚至把血液組成比例和百分比的概念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文字解釋,讓孩子練習用百格圖畫出血液的組成。畫完圖後,血液中哪個成分最多簡單明瞭,而重點依舊是孩子能夠判讀資料和數據,而非把數值記下來。
用類似的方法,孩子今天的回家作業是把人體組成用百格圖畫出來,不同體態的人搭配不同的體脂和肌肉比例,有了血液組成經驗的孩子還沒開始畫圖就發現這個祕密了呢!
把孩子腦中的畫面具象化,是我們學習的方法。
讀到這裡你發現了嗎?我們給孩子的知識很少,就算有也是有特定目的的,大部分的時候老師做的事情是引導孩子去思考,讓孩子把腦中的畫面說清楚、畫出來、寫下來、做出來。於是孩子總能學得更深、記得更久,因為這些事情他們不是「聽說的」而是「推理出來的」,習慣這樣的思考後,就算沒有大量的背誦練習或知識學習,孩子也能自然而然在面對問題時嘗試推論和驗證,一步一步找出更貼近真實的結論。
文/藍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