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到消化系統的我們,要展開全新的身體旅程了,話說這麼說,「消化」卻是一個孩子們很容易想像的事情。
因此有別於前兩個系統的討論方式,我們一開始進消化系統時,孩子更多要做的任務反而是去注意生物之間不同的特徵。
(延伸閱讀:〈循環系統─進到血管裡工作吧〉、〈呼吸系統─我身體的呼吸系統〉)
要認識生物不同的特徵,當然就也要從孩子們很直覺可以注意到的訊息開始,因此我們選用了《SPECIFIC》這款遊戲(變成台灣版本),讓孩子注意到生物不同的型態。(延伸閱讀:SPECIFIC也可以是不插電課程的遊戲)
遊戲過程中,每一種線索搭配出來的動物都只有一種,因此孩子們必須仔細地注意著草食、肉食、雜食動物等的樣貌,也要思考注意著居住在不同地區的動物身上有何特徵。
經過了兩輪,孩子還是無法馬上反應過來,不過當你問到:「要再試試嗎?」,孩子熱切地點點頭時,你就知道他們開始抓到訣竅了。
遊戲過後,我讓孩子們將檯面上的動物卡牌進行分類,孩子們自己選擇了「昆蟲」的類別,也因此合作將自己所認為的昆蟲給檢選出來,這時我們就要進一步進到歸納的環節了。
當我問著:「這是你們所選出來認為的昆蟲對嗎?」
孩子點點頭,這也是開啟接下來對話訊息的開關(確保彼此的認知是在同樣的標準上)。
我繼續問著:「好,那麼同樣的生物種類,照理說會有一致的生物特徵,那可以幫我看看,你們選出來的這些動物裡,有哪些一致的動物特徵嗎?」
面對分類裡有螞蟻、蚯蚓、螃蟹、蝴蝶等「看似」昆蟲的動物,孩子們開始疑惑了:「咦?好像分不太出來……」
因此孩子開始思考,哪些動物卡片是自己最確定是昆蟲的?有螞蟻、蝴蝶、螳螂等,孩子開始嘗試著歸納:「昆蟲應該是有六隻腳的動物。」
我進一步問:「好,如果昆蟲必定會有六隻腳,那是不是有些動物卡片要被移動?」
當然,這些過程中,也是有孩子難以判斷的動物卡片(比如:螃蟹),那這時老師所要給予的新資訊就要進來:「好,不確定沒關係,那我幫你們把確定是昆蟲的動物卡先挑出來,剩下的我們再來慢慢檢查。」
於是我協助孩子將他們所挑出來的卡片,再次進行驗證(新資訊的輸入),協助孩子能夠加以判斷自己歸納出來的訊息對或錯,藉由這樣一來一往的過程,孩子們終於歸納出昆蟲的幾個特徵:六隻腳、有頭胸腹部三節、沒有外骨骼等特徵。這些過程中也會出現超過孩子們想像的動物,以瓢蟲為例,孩子們就看不見瓢蟲外殼底下的身體,因此瓢蟲被放在待定區好一陣子。
從昆蟲的外部生物特徵開始,我們也納進了昆蟲的器官構造,試圖與人體(哺乳類)的器官構造進行比對。
能做到這樣直接比對,也是因為孩子們對於消化系統中的每個器官都還算熟悉(孩子們把課本讀得好熟!),所以就不一一介紹器官,而是開始讓孩子知道,原來不同的生物種類中,會有不同的器官來做到類似的事情。
要說到哪個器官是很快就被意識到的,就是進食的口腔(昆蟲是口器),以及排泄時的肛門,一個因為進食與身體內部構造的關係而有極大的不同、另一個則是一模一樣沒有差別,這兩個極端值也讓孩子開啟了認識不同生物種類的大門。
對於生物的種類及其特徵有所了解後,孩子們就可以帶著各自要完成的生物特徵圖鑑,到動物園尋找答案,與其都用文字與圖片來說明,直接到現場觀察動物才是最震撼的學習。
因此生物種類的認識,就是孩子們生活課的任務囉!
我們回到人體的消化系統,今天剩下的最後一點時間,我們要來好好地認識「胃」──這個熟悉又陌生的重要夥伴。
課本中談到胃的大小,除了有說大概像拳頭一樣大之外,也有一個容積的單位來描述胃容量大約是1300毫升,我們也藉此機會,讓孩子好好地再次熟悉各式度量衡單位。
為什麼容量的單位是這樣?容量又代表什麼意思?為什麼胃容量可以用容積的單位表示?這些都是這段課程時間我們細細討論的問題,知道了書上所寫的1300毫升所代表的意思後,我們接著利用實際量測出來的體積,來看看空腹時與吃到最撐時,我們的胃可以差到多少倍。
最後,我們更利用塑膠袋裝水、小圓片(代表咀嚼得很完整)、筆(代表隨意咀嚼)來模擬看看,當負責磨碎食物的牙齒沒有盡到工作義務時,又會給胃帶來多大的負擔。
孩子們最後當然也是要練習將訊息表達完整,究竟什麼是胃的容量意義?我們的胃會有哪幾種不同的工作階段?甚至是牙齒與胃之間的合作關係又是如何?
進階班的孩子不只要在課堂中反覆地思考和回應,現在的他們也正在練習將語句表達更加完整,當大家都順利地將訊息表述完成後,也才開始進行書寫的任務。
一整天的事情雖然看似少少的,卻充滿大量的思考和推理,而孩子們更要將這樣的知識技能帶到生活課中,實地走訪動物園觀察動物,就讓我們期待一下孩子們生活課回來之後的紀錄吧!
文/林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