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周課程,我們來越接近主題核心,孩子們的學習內容不斷在堆疊,或許時不時還是會忘記我們做過些什麼,或是現在是什麼時間,但確實對於專案越來越投入了呢!對未來的期待甚至到達提醒(質疑)老師要記得準備生活課需要帶齊用品的地步!
接下來就一起看看,這周我們怎麼談延長線的用電安全吧!
【探究】延長線會共享電嗎?#假設 #驗證
在上週的燈泡串聯實驗裡,孩子觀察到燈泡量增加時,亮度降低了。於是孩子類推相同的概念到延長線上,心想:「如果延長線上多增加一台電扇,那電扇的風量應該也會變弱吧。」大人乍聽到應該覺得很不可思議吧!小孩每天吹電風扇,生活上經常性的出現延長線,竟然還會有這種想法,我選擇和孩子一起驗證孩子的假設。
童顏童語階段
孩:我們可以看電風扇能不能吹倒粉筆啊。(很好,繼續!)
孩:那插三台的時候,其他台要往其他方向吹耶。(仍在主軸上,繼續!)
孩:那如果它可以吹倒一公里遠的粉筆怎麼辦?(開始出現不符合日常情境的假設。)
孩:啊!那如果我們被吹走怎麼辦?(繼續歪樓,所以老師介入拉回主軸。)
最後孩子開始做實驗,有人負責開電扇、有人放粉筆,我用話語協助孩子注意到風扇的位置不能移動、粉筆的長度需要固定。後來孩子也自己注意到粉筆只能前後移動不能左右位移。第一次實驗bug太多,我們再統整後進入第二階段。
除錯修正階段
孩子們用三張椅子固定住風扇,不讓風扇轉動。也拿出紙膠帶來定位粉筆,確保粉筆保持在一直線上。記得要等粉筆就定位才能開風扇,減少粉筆的耗損。並發現不管我們插幾台風扇在延長線上,風扇最遠都只能吹倒六格遠的粉筆。
總結討論階段
從實驗結果孩子們知道延長線上電器的數量和電扇的風量無關,對照上周的燈泡實驗,孩子知道這是兩種不同的情況,我們並沒有介紹串聯並聯,而是一起想想如果風扇在延長線上不是串在同一個電路圈裡,那會是什麼樣子呢?那應該就像是樹枝一樣延伸出多個分支吧!
提取與紀錄階段
秋季的第一次實驗記錄,六個人合作做出實驗組與對照組,還不是所有人都擅長測量與畫長直線,於是我拿出大方形七巧板協助孩子發想,最後孩子決定將色紙剪成小正方形作為磁磚。每個人分工合作在海報上標示出各項裝置的位置。每個孩子的起點能力都不同,因此有些人的目標是查字典寫下數個國字,有些人的目標是用回憶的拼出一個單詞,也有人跟老師一起查表寫出電風扇的拼音。
【數感】延長線無限長 #加法應用 #插座負荷量 #窮舉
經過實驗後,孩子可能會誤會所有電器都可以毫無限制的插在延長線上,因此下堂課我介紹了延長線的限制,有運算基礎的孩子用瓦數(1650瓦特)來找出可以同時插在延長線上的電器,還在熟悉列式的孩子用電流量(15安培)來算出結果。
同時為了強化孩子對延長線無論有幾個插孔,能夠提供的總電流量都是固定的這件事,我讓孩子進行兩孔、三孔和四孔延長線的運算。同時增加了連加運算的練習,循序的結果也讓有餘裕的孩子注意到當需要插的電器增加,較耗電的電器卡就可以先擺到一旁(因為根本沒機會插上延長線)讓檢查的步驟減少。
運算之外,也實際去看電器標示
我給孩子的電器卡片標示是依據實際電器的瓦數(消耗功率)來標示,但其實相同電器也會因為不同機型而有差異,因此孩子們也學習如何在各電器上找到標示。同樣的任務我們在教室執行一次,回到家孩子也試試看。孩子再回到教室後說:「老師,我們家的吹風機比較是還耗電,它要用1450瓦的電耶!」當孩子能這麼說出來的時候,標示就不只是一個標示而已。
【探究】電線冒火了!#實驗演示 #觀察
小孩會在走過上述計算之後就能自行牽引經驗到生活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仍需要協助孩子意識到學習的內容真實和生活有關。怎麼這麼說呢?周五上課時,孩子問:「我們不是算過延長線上不能差太多東西嗎?可是為什麼插三台電風扇沒事?」我反問孩子:「電風扇一台用多少電?」孩子答後,我再問:「那有超過(延長線的)1650瓦嗎?」小孩豁然開朗的說,沒有耶!對啊,學習跟生活就是這樣漸漸接上線的。
同理,為了讓孩子知道延長線過載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們實際同時插了三台吹風機測試,孩子實際看見跳電的樣子,也希望大家回到家真的去檢查家裡的電線呢!更危險的實驗,我們透過消防隊的影片來說明,而當孩子問起能不能試試看,我則告訴孩子課前老師測試過,但失敗了,這代表只要我們都使用符合標準的電線和電器,其實這些災害不容易(不容易不等於不會)發生,也能讓孩子更安心喔。
那這堂課就結束了嗎?當然不,我們再次扣回孩子的回家任務。大家攤開回家調查過的電器卡分享著自已的發現,「烤箱、電磁爐、吹風機、微波爐這些電器耗電量特別高,它們有什麼共通點嗎?」孩子們發現是「發熱」,用來發熱的電器特別耗電。不斷來回扣住各堂課的經驗,也是專案課會一直做的事情呢!
【語感】居家安全小能手 #表達
居家用電安全的討論到一個段落,要將主題繼續往下堆疊至其他居家安全議題上,我們一起讀了《不讓消防員傷腦筋》這本繪本。並開始練習「上台分享」這件事,孩子們各自在作者設計過的圖片裡圈出有危險的部分,在老師示範下輪流站在桌子前方,介紹自己的名字、說明自己負責的場域與自己注意到的潛在危險,最後禮貌的下台。
常有家長問我們:「我的孩子很害羞,老師會如何協助孩子克服上台發表這件事。」而這件事在學次方和每件事一樣,它會很自然的發生。先從聽著開始,孩子知道喔原來在台上說話長那樣;接著是團體討論,孩子有機會在團體中發表,多小的事情或聲音都沒關係,重點是講了;再創造機會讓孩子在群體中「站起來」,這個站起來不一定是物理上的站起來,而是讓焦點聚在發表者身上。發表的內容也會從一起講同樣的話、分享自己喜歡的事情,慢慢到想法,再進階到整合過的訊息。等到正式上台那天到來時,孩子免不了有些緊張,也可能沒辦法一次做到,但孩子和家長都會發現孩子的焦慮其實已經比一開始降低不少了呢!
【總結】家長:孩子好像還沒完全進入狀況?
每天放學,或是接孩子時和家長聊聊,或是在line訊息中分享孩子的狀態。家長們和老師分享孩子的變化,也討論著孩子似乎仍在理解新生活,新生正在建構生活面貌也在自由中感受著原來這也是一種學習(上課)方式,仍會週二做的事週四就忘記了;舊生也感受著新夥伴的加入,漸漸發現自己從被照顧的角色轉換到領導者的位置,連在接收作業任務時也意識到自己往「大孩子」邁進。甚至在線上與實體的生活節奏也在調整當中,而學次方老師們總是告訴家長,孩子們在這裡就是這樣慢慢長大的,當時間拉長一看,我們總是為孩子的成長感到驚艷。
文/藍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