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研究是學次方孩子的必修課,有經驗的孩子總會告訴第一次加入的孩子:「這堂課就是你可以研究你想研究的東西。」聽起來很美好,卻總是有點抽象,過程中孩子可能經歷哪些歷程、會提出哪些問題、遇到什麼樣的關卡呢?就讓我用上個學年度孩子們的經驗來與大家分享吧!
想做的好多與我不知道可以做什麼
每學季總有幾個新加入或來了解學次方的家長會問:「小孩真的想得到自己想研究什麼嗎?」欸,真的不一定。
不少孩子還沒上課就迫不及待地跟我分享這次假期他新想到要嘗試的事情,部分孩子則是會先自己過濾過各種想法到了討論的時候對自己的目標已經很清晰了,當然也有一部份孩子(不限於新生)完全沒想法。
我最想要的與有機會完成的方法
對於想法很多的孩子,我們會先陪孩子做兩件事:排出優先序、思考可行性。優先序是孩子現階段更感興趣的事情,可行性則是在時間空間的條件下比較有機會實現的選項。不過確實常常有孩子想挑戰的事情是90分鐘的上課時間不太可能完成的。這時候老師能做的便是陪孩子開新路、引導孩子思考怎麼讓這件事情變成可行的,或是用不同的視角來調整目標。
以春夏季的「馬林糖」研究為例,孩子們做的第一個調整是在下課前將蛋白糖霜送進烤箱,和爸媽約定晚點回家的時間,等待的過程裡可以打掃、吃點心、享受空白時間且時不時還能來關心馬林糖烤的狀況。經過幾次經驗後,孩子也開始想要調整烤箱的溫度,來換取更短的製作時間。一來一往的調整,在夏季末時,孩子幾乎在90分鐘內從備料開始完成馬林糖喔!
孩:「老師,我這次沒有想研究的主題。」
第一次研究或是經驗較少的孩子常會有這種情況,而擁有多次研究經驗的孩子偶爾也會突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喔!這時我們會先邀請孩子聽聽看同學們的想法,從裡面找靈感、找共鳴,而這不代表孩子要屈就自己去加入其他人的研究主題。如果真的沒有喜歡的題目,引導者會繼續和孩子聊聊,聊聊最近喜歡的事情、討論平常會做些什麼、有沒有覺得哪件事很酷(先不管可行性)。從孩子的生活出發,一起練習小題大作。也不急著要孩子第一堂課就做決定,常常經過這樣的練習後,孩子離開課堂後是能夠持續用類似的方式思考,再找到感興趣的主題呢。
可以做出東西,也可以了解一件事
談到這裡,常有人誤會自由研究就是要「做出」一樣東西。其實不然,自由研究是孩子對某件人事物感到好奇,並進行追尋。因此,做出一樣已存在在世界上,但自己還沒做過的東西可以;做出一個已知世界還沒有,希望能實現的東西也可以;希望更了解某件事或是做出決定當然也沒問題,於是主題的多元性就出現了。
有孩子看過其他課程的小孩用四驅車的材料做出一台機器人於是想挑戰;也有小孩想實踐自己腦中車子的模型。
有小孩想知道為什麼228要放假;有小孩好奇自己有沒有能力照顧倉鼠;也有小孩希望整理出台灣四季花卉的花語和小故事。
自己研究和團體研究
比起決定題目,也有孩子會選擇先結伴,這些孩子感覺有伴就先壯膽了。尤其是前一次研究經驗感受過卡關的孩子,更會有看著一直在動作的其他人,覺得只有自己在原地踏步的感受,這時先有伙伴,好像自我懷疑的感覺也能稍微消弭。
團體研究也可能是主揪登高一呼,希望有更多人可以一起來玩成一個大夢想。或是好幾個人的想法類似,於是聚在一起共同討論。而團體研究不代表每個人都要做一樣的事,或只會產出一個結果。舉例來說秋冬季時有四個孩子一起做了兩盒自創桌遊、共同研究可以架設好史萊姆材料的機器,也有一起研究飲料機的孩子只有討論的時候一起,各自產出。
那個人研究就比較孤單嗎?那也不見得,畢竟一個人行動自由得多,需要休息的時候、想要調整的當下都可以自己決定。因此,多經過幾次經驗後,孩子也會根據主題屬性、過往的合作經驗來決定要用什麼方式進行該次研究喔。
我有想法和我有方法
進到研究方法構思階段,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我有想法,也就是我有想做的事情、希望達成的目標,而如何達成仍有點模糊。
以春夏季孩子修電風扇的題目來說,小孩好奇壞掉的電扇有沒有機會修好?不過要去哪裡找壞掉的電扇、要怎麼知道電扇哪裡壞掉都是不容易想像的。於是引導者需要陪孩子釐清他所提出來的問題,排出各個問題的執行順序,一步一步將問題轉化為可執行的方法。
另一類的孩子是對於目標有想像中的方法,像是小孩想縫一件給自己穿的百褶裙。以過往為布偶做衣服的經驗,她認為可以先買一塊布來,把布的其中一端抓出皺褶縫起來,就可以完成一片裙。這時,我很快找來一片布讓孩子試試看,她才發現自己比布偶高得多,布到末端根本沒有皺褶了。於是孩子決定要找縫紉書來參考,一樣從較小較簡單的布偶開始,再用等比例放大的方式為自己做一件百褶裙。
無論是哪種路徑,孩子都會在過程中卡關,那引導者的任務便是陪孩子從泥沼中找到下一條路。
我從摸索者成為經驗者
我們可以稱呼研究經驗不多的孩子為探索者,孩子探索著獨力完成一件新事物的可能性,也探索著腦中畫面與方法的可行性。
這次研究有位喜歡七龍珠的孩子,希望做出天下第一武道會場的逐格動畫。有著雄心壯志的孩子,希望從道具到拍攝都由一人包辦,決定要用紙箱做舞台、用拼豆做角色,再用APP進行拍攝。沒料,複雜的七龍珠角色讓孩子卡在作角色的階段,到了夏季末都還沒能成功拼出一個孫悟空。於是我們開始摸索新方法,孩子想到自己有陶藝課經驗,或許可以和陶藝老師取經,用自己較熟悉的方式來製作人物。這個研究延續到秋季,兩周過去孩子已經捏出3個主要角色等著上釉進窯烤囉!
隨著孩子探究的經驗增加,他們會成為經驗者。在開始研究之前,能夠獨立畫出行動流程圖,並在遇到難題的時候主動停下來思考,再決定要尋求討論或收集新資料。
春夏季有兩位孩子希望做出自動調飲料機,兩位夥伴就同時是探索者及經驗者。探索中的孩子,循著有經驗孩子的作品前進。經驗者則不斷在實作中重新思考想法的可行性,核對現階段自身能力與希望達成的事情能如何取得平衡,為研究沉澱出結論。
我們對世界充滿好奇並擁有執行力
陪孩子走過一次又一次的研究,重點一直都不是做出多麼酷炫新穎的事情。
就像這個孩子深信他的古代星球,在未來的某一天一定會在宇宙中廣為人知,因此現在他必須先為這個想法留下些紀錄。
重要的是,孩子在過程中積累出對世界好奇的行動力。
圖文/藍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