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孩子們藉由遊戲大略推理出港口的貿易功能,今天我們練習用更精準的句型來描述因果關係,這次也用桌遊帶入,我們選用的是《妙語說書人》這款說故事遊戲,這款遊戲由擔任說書人的玩家根據手牌畫面說一個故事,其他玩家再根據說書人說的故事打出最接近故事情節的手牌,最後說書人將大家的手牌一字攤開,讓所有人猜測哪張牌才是說書人故事所形容的畫面。
遊戲的表情不只有大笑,更多的是這樣的認真思考。
在今天的課堂哩,說故事的方式改以因果句來呈現。透過遊戲孩子可以自然的練習到略有差異的六種句型,並嘗試抽換字詞來表示自己的意思。
- 因為(由於)……,所以………
- 因為……才……
- ……,所以(因此)……
- ………,為的是(為了)……
- ……,因為……
- 既然……,那……
當然剛開始的時候除了『因為』和『所以』孩子很容易將原因句和結果句倒置,不過為了要玩遊戲孩子需要相當仔細地聽每個句子,隨著聽到的句子越來越多,孩子也漸漸能掌握原因和結果在句子中該如何被呈現。到遊戲的中後段孩子漸能掌握因果句,並以此句型玩出遊戲的精隨,我也挑了幾個句子和大家分享。
玹:「因為迷宮很亂,所以有人迷路了。」
熙:「因為森林有很多東西,才要去冒險。」
穎:「他們在玩真人版遊戲,所以蹦蹦跳跳。」
達:「有一個人要做一件神秘的事,所以要收集資源。」
遊戲後,能確定的是孩子可以『講』出因果句,不過還需要確定能不能『辨識』出原因和結果的位置,以及可不可以『用文字』做出和口語相同的表達。於是我將幾個符合日常情境以及關於周一卡坦島遊戲中談論到的港口與聚落發展關係以因果句表示,讓孩子找出原因句與結果句。配合每個孩子現階段的狀態,練習著認讀的玹需要判斷的題目較少,把時間也分給讀懂句子;秋假期間正在學習沉澱再產出的熙讀較多句子練習下判斷,但還先不急著紀錄;在語感理解較快的穎和達則還需要區分出不同的原因句和結果句用途。每個孩子的任務都不同,都是量身打造的,藉由將任務級距切小可以更清楚孩子現階段的狀態,隨時進行調整讓孩子獲得符合自己狀態或是強度稍高一些的學習。
孩子慢慢拚著注音,讀著句子,一步一步思考著。
孩子用色筆畫出原因句與結果句,並標示出句型的意義。
待孩子大致熟悉因果句後,書寫階段我們再次回到港口的例子,以台灣為例思考不同時代可能會發展出什麼樣的港口。有了前面的練習,孩子不太會直接說「應該是漁港」,而可以說出「因為荷蘭人想來賺錢,所以應該會想在港口做生意。」這樣句構完整的推論。甚至有孩子拿出周一的港口調查作業說:「既然是要拿來做生意的話,那我猜是商港。」
就這樣我們沒有特別強調每個在台政權的國號,藉由說故事的方式讓孩子知道台灣各階段的統治者各因為什麼樣的原因來到這裡,再讓孩子嘗試推理出當時候可能會發展出什麼樣的港口。以明朝來說,他們打敗仗了,但又希望可以復仇,於是孩子推論出「他們需要很多槍砲,為了要發動戰爭。」以及「他們可能還需要軍糧,所以要有漁港可以釣魚。」
在討論到清朝時,我說起先用了上百年的港口泥沙淤積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導致大船困難停靠,在我解釋泥沙淤積時做了球給舊生,讓他們為新生解釋秋季所學的水流作用,細緻地說明起泥沙淤積的成因。再讓大家一起推理雖然嚴重的淤積讓主要商港換了位置,但住在這裡的人會因此全部離開嗎?即使是孩子也知道搬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別說是搬整座城市的人了,於是孩子推論出在這個階段「港口主要工作應該是捕魚,因為住在這裡的人要吃魚。」
其實孩子在課堂中認識的就是安平港的故事,後來我們還談到南京條約重新開港、日本人到台灣來等等。或許這些片段的歷史不足以代表台灣整體的歷史,但確實能夠藉由簡單的背景描述讓孩子練習推敲出港口發展的可能性。至於更細節的故事不是這次專案主題的重點,就當作一個伏筆,讓有興趣的孩子自己去專研了(回家後馬上有孩子開始問媽媽台灣和中國的關係)。
課程的最後,我們收在書寫,讓孩子練習把因果關係寫下來,還不能寫得像口頭討論那樣豐富也沒關係,畢竟就算是只有6~8歲的孩子也是講了好多年的話,這一兩年才剛學會用文字表達想法而已,寫的沒有講的好很合理,也是我們持續練習的原因之一呢。
孩子慢慢練習把腦中的想法用文字表示。
文/藍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