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的進行,我們討論的內容也漸漸從漁港回到自己平常中的生活,不過不管內容怎麼進展,都不會脫離我們這一季的主題「人為汙染」。孩子們在周一的時候,已經可以回應關於食物里程、碳足跡的問題,讀完文章後的討論,也讓孩子們對於這些名詞更加了解,今天我們就著這樣的先備知識繼續思考更深。
一開始我們先從孩子們所知道的食物里程出發,周一我們的討論是「從產地到餐桌」這段路,今天我們就要來談談「垃備被丟棄之後的路」,首先孩子們先畫下自己想像中或是猜測出來的物品從開始到結束的里程,孩子們幾乎都停留在垃圾被回收及被載走之後。
孩子們對於「回收」的想像很美好,覺得被回收的東西就是可以重新地被生產再利用,如果那個東西「不能夠再被用」的話才是真正要丟到垃圾桶,對於垃圾處理有著這麼美好的想像,我們當然也要來帶點不同的刺激!
今天的課程中,我們玩了一款自製桌遊,遊戲中孩子們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我們生活在這邊、有許多生活中的任務要去完成,可是要完成這些任務,自然就會需要有對應的資源(比如:水、食物、餐具等),那是要蒐集好取得的一次性產品、進口產品,還是忍耐一下,等待不太好得到的當季食物、當地食物,這些都是遊戲過程中,孩子們必須要面臨的選擇。
「當地的食物究竟是不是真的對環境最友善?」這個問題我們在周一的時候稍稍有討論過,如果強制要產出非當季或者非該地適合的產品,那麼這樣所產生的污染,是有可能高於非當地產品的。所以在選擇每一個產品的過程中,除了考慮本地、也要判斷是不是當季,甚至孩子也在遊戲中注意到,如果買非消耗性的產品,最一開始(製作)也會有產生污染的時候!
遊戲進行到後半段,孩子們基本上都只想要挑選有顏色的卡片(非消耗性、當地食材),也經過考量後,決定先讓前面的汙染產生一次,之後就都選擇可以重複使用的水壺和餐具(會花比較多錢來建置)。甚至最後孩子們自己得出結論:「可以喝水就好!我們都不要拿好了!這樣地球就不會毀滅了!」
當然遊戲的最後,孩子們如願地撐到最後一個回合,不過當我問:「這樣的情況,現實生活中好像不太可以耶?」,孩子們也一一回應:「原來每個選擇都會有污染,只是多和少的差別。」、「這是遊戲中最理想的狀況啦。」、「那我們多喝一點水好了。」
從自己的生活中,繼續探究大環境的現況
意識到自己生活中的每個部份,其實多少都會有所汙染後,我們也才進一步去探討:「垃圾被丟棄後,去了哪裡?」
我們一起從公視所做的這篇報導〈垃圾滿島──台灣燒不盡的廢棄物困境〉開始,我們跟著網站中的文字介紹及說明,慢慢地了解垃圾被垃圾車載走之後,去了哪裡。
隨著文字、照片、影片等紀錄資料,孩子們也漸漸對於垃圾被處理的現況有更多了解,也對於垃圾的量體感到震驚。大概知道了垃圾被處理的方法後,我們也繼續讀了這篇文章,來看看其他人面對這樣的問題,又是做了什麼樣的行為及選擇,進一步帶出我們即將要去淨灘的題目。
閱讀的過程中,孩子們也慢慢地去注意到,原來這樣龐大的問題,是很難以馬上因為某個行為被解決的,可是願意付出、願意努力的人隨著環保意識抬頭也慢慢增加。
這堂課的作業,我請孩子們回去思考並撰文,題目雖然是「如何友善環境」這樣很大概念的題目,可是孩子們必須要從這段時間所學到、發現到的種種資訊來進行回應,或許孩子們會從漁獲運送、或許孩子們會食物里程與碳排放,也或許孩子們會進一步去思考自己生活中所產生的垃圾。
雖然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會產生汙染,但我們可以持續思考的,就是如何讓這樣的汙染降到最低,對我們的環境再更加友善,這也是孩子們這次回去要面對的生活課題呢。
文/林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