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孩子們回家後要將表格剩下的資訊給完成,孩子們就著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慢慢地將大家共同的大表格給補齊。不過,事情當然不是我們想得這麼美好,孩子總是會不小心有些缺漏或者計算錯誤。
課堂的一開始,孩子就主動承認自己因為沒有抄到原始數據,所以導致後面的資料沒有算完,這也讓我們一開始的課程無法開始。
這樣的情況其實在學期中偶爾會發生,小班的好處就是進度可以很快地進行微調,在這樣的情況中,也會因為學生組成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結果出現,面對這樣的情況,老師沒有直接給予答案,而是先問了沒有完成的孩子:「目前我們因為這個缺漏的數據,無法馬上開始進行原定的課程,你覺得可以怎麼辦呢?」也給孩子思考的時間。
孩子有意識到自己影響到班上同學後,我進一步問大家:「目前發生了這樣的情況(客觀地事實說明),我們是一個team,但也有進度要走,大家覺得怎樣比較好呢?」孩子開始爭先恐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我覺得一起算好了」、「但是…」
避免孩子們各說各話,沒有辦法進行團隊討論,老師便需要提醒大家:「我要的是一個共識,就是大家都同意、講好的事情,不是個別的意見,所以現在需要給你們一點時間討論,對嗎?」孩子想了想後、點點頭,開始一一徵詢其他人的想法。
最後,孩子們共同決議「一起將表格完成」,選擇了共同承擔這樣的缺漏。既然講好尊重孩子們的共識,老師當然也就會給予相對的彈性,共同信任的情況下,孩子並不因此拿翹,更沒有和老師要了不適當的時間,約定好後也很快地趕緊動作並完成任務。
雖然完成表格花費的時間比想像中還要多,但也因為孩子們反覆地將數據精確地計算出來,所以我們在討論數據的過程中,是毫不花費力氣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願意花時間給孩子去思考和計算數據,而不是直接給答案。
孩子們看著這些數據,可以清楚地說出每個數據所代表的意義及其算法,偶爾會懷疑自己算出來的數字(畢竟都是孩子們陌生的數據計算),但是經過幾次的提醒「用不同的方式來驗算」、「數學的奧妙就是如果前面想對了,最後的答案就是一個」後,孩子們也漸漸地對於自己的計算更有信心。
不過當然我們要好好把握孩子們會對數據產生質疑的態度,因此在將表格的數據補齊後,我們要來透過「比例」的正向關係來快速估算及檢驗表格中的數據。
拿著圓片,我們理解了在定速的前提假設下,距離的長短是如何與花費的時間有所關連,所以固定的倍數就是我們可以用來檢查數據的重要依據,此時就帶進來「A是B的幾倍」這樣的概念,要找出這個答案,又是誰要除以誰?孩子算著算著,還是會不小心慣性地用大數除小數,但是不斷地讓孩子反覆類推後,孩子最後也終究慢慢習慣要從題意出發。
孩子們熟悉了概念和計算後,一樣各自分工、共同完成表格的檢驗,老師就是協助孩子們將數據紀錄上去,並且協助檢查。
這樣一來一往,我們還真的找到了算錯的數據,然後進行修正了呢!
雖然今天幾乎花了一整天將表格完備,不過這一整天孩子們就是不斷地檢驗數據、驗算,然後練習不同位數的除法。討論完後我們就著我們整理出來的表格和數據,進一步推論在怎樣的情況下,人們會選用哪類運輸工具。
原本孩子們只注意到油耗量,但隨著算出來的數據越來越多,孩子們也可以用更多的資料來協助自己判斷,甚至注意到油耗量少卻也有可能載貨量少進而導致產生更多污染!而在這些沒有溫度的數據背後,我們也讀了這篇報導,進而意識到每一個選擇又是會真實地影響到類以維生的漁民們,那麼自己在這樣的權衡之下,又是抱有怎樣的想法?
下周我們會進一步仔細地找出每一個可能產生污染的環節,接著週三再進一步將不同面向的細節補起來,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慢慢型塑自己的觀點,不管是老師給予的知識層面認知,還是課程進行的過程中孩子們的互相協助,都是重要的學習過程。
老師給予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給予找到答案的方法,至於最後要怎麼做選擇,就是孩子的課題了,讓我們期待一下孩子們下周的想法吧!
文/林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