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一週的結束,第二週孩子們也開始要進行學習上不同狀態的自我調整,比起過往的反覆操練,進階班的孩子有了更多需要自己去研讀的任務,文本的量、工具的應用等都不可同日而語,也因此孩子們在任務的完成度上面、自己的時間運用上面,都需要有時間去適應。
所以這一天的課程,我們先用了第一節課來梳理彼此完成作業的狀態,有些孩子是想得到但寫得慢、有些孩子更好相反,更有孩子是不同的情況,這些也都反映了孩子們在強度上的不同需求,很棒的是,孩子們能夠慢慢地去回應自己的可做到與不可做到──這樣的調整節奏,也是我們在學次方可以做到的事情呢。

孩子們彼此分享作業完成的方式,老師進一步跟著再讓孩子知道文本的讀法。

工具的脈絡不是問題,只是文本內容要如何精煉就成了挑戰。
梳理了自己的狀態後,我們很快地回到專案的課程進度中,雖然完成作業的狀態還在調整,但課程進行中孩子也逐漸習慣了靠自己已知的工具來解決問題。
在反覆接受資訊、消化資訊和彼此提問的過程中,孩子們也能進一步用不同的媒體來幫助自己認識世界,第一週我們認識了說明文和記敘文,這一週則是開始接觸了報導影片,進一步理解「主觀」、「客觀」的差別。
雖然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孩子們有些卡關,但經過了釐清後,我們也注意到原來孩子不是因為工具不熟練而卡關,那麼既然熟習了工具,就拿來用吧!所以回到龜吼漁港的報導記錄中,一樣從生活資訊出發,我們繼續發展聚落的成形演變。

我們從建築開始談聚落的演變,就著報導影片,孩子們分享著自己的觀察。
在教室完成了影片的觀察後,我們自然也要走出教室,看看究竟建築物與生活機能是不是真的有所連結,所謂「食、衣、住、行、育、樂」各自有生活中不可或缺之機能,要有好的生活、人們就要打造適合的環境,有了適合的環境,自然又會吸引更多人的進駐。
從台灣1001個故事的龜吼介紹中,孩子們慢慢地能夠發現,一個地方會有不同的居民,不同年齡段的居民也就會需要不同的建築機能,漸漸地,住宅、學校、警察局、市場等等都出現了,有了這些先備知識,我們一起走出教室,實地以自己生活的環境做為練習,看看是不是真有如自己想像的各種建築機能!

剛出門風就呼呼的吹,不過絲毫不減孩子們的討論。
一開始,孩子們還在理解建築與建築機能之間的差別,所以「診所」孩子會寫下:「XX小兒科、OO牙醫診所」;「餐廳」孩子會寫下:「AA火鍋、DD拉麵、WW早餐店」。
不過這也沒關係,就慢慢來,我問孩子:「你聽到診所,會知道要去那裏做什麼嗎?」孩子自然回答:「會!」
我繼續問:「那你聽到OO,你會知道要去那裏做什麼嗎?」孩子遲疑了:「不會…」
對,這就是我希望孩子意識到的差別,既然抽象的事情難以說明,那就用實際例子來解釋吧!
經過了這樣的對話後,孩子們也就可以自行完成「食、衣、住、行、育、樂」當中,人們依著需求所設計出來的設施和建築了!

邊走邊討論,孩子們有了想法後馬上找地方紀錄。
下週就是冬季的第一次生活課,孩子們要去觀察一個聚落的內容以及發展,這次小小的實地練習,孩子們要將自己的紀錄給整理好。
整理資訊當然又是一個不同的課題,孩子們又會如何用自己已經學習過的工具來完成呢?也許是心智圖、也許是表格,也或許是單純地列點;生活課的紀錄方式,孩子們又會在紀錄表上加上什麼項目來幫助自己呢?就讓我們期待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