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孩子們開始認識文體,今天我們馬上讀『說明文』來實際應用。其實在生活中,我們最常能看到的說明文不是課本上特地選的文章,而是網路上的百科、各種科普書及兒童雜誌等。無論是百科或是科普書都包含大量的知識內容,而差異是維基百科由於是大家都能夠編輯的,因此在文章結構上不會像一般書籍那樣清晰。既然在課堂上要練習,那就從孩子從網路上查資料最容易找到網站資料開始練習。
根據上週閱讀的資料孩子已經知道台灣有『漁港、軍港、商港、工業港和遊艇港』五大類港口。並在維基百科中介紹港口的分頁中歸納出要知道各種港口的異同可以從『港口用途(功能)、港口等級分類、停泊船隻類別、主要職業和區域分布』著手。於是我發下搜尋台灣港口後出現的第一筆資料,根據文章段論的長度給孩子30分鐘的時間每人查1~2種港口的資料。在開始讀資料前我和孩子說好讀過的資料要用心智圖整理成方便閱讀的資訊,這樣的溝通能確保孩子們紀錄的格式彼此看得懂,也能確保孩子清楚自己該如何在文章中找到需要的訊息,當然同時也能練習使用心智圖歸納資訊。
第一輪的資料閱讀基本上除了孩子卡關提問外老師是不介入的,為的是能清楚知道在沒有協助的前提下孩子能做到什麼程度,待將孩子整理出來的資訊一字排開後,再所有人一同拿起文本確認心智圖上的資訊是否完整。這時每個孩子都至少讀過一次文本,對於此文本掌握的程度較高,能夠快速地做完確認工作。
孩子各自負責1~2種港口,進行資料收集。
在這個階段,三個孩子紀錄的資訊幾乎沒有大問題,有狀況的部分多是資訊在心智圖呈現中層級的對應關係。唯一大家都有問題的是『港口區域分布』的部分,孩子們不約而同的提出:「難道要把所有港口的名稱和位置都寫下來嗎?可是漁港有兩百多個耶!」答案當然是不用!我們先把港口區域分布之外的心智圖畫好,下午再就區域分布進行討論。
第二階段,孩子一起核對彼此查到的資訊。
上午課程結束時孩子完成的心智圖。
談起分布,在總統府網站上將台灣分為北中南東和離島五個區域(到這邊我們順道認識了直轄市和一般縣市的區別),我們也依據這五個區域來計算港口分布。提到數字比較,孩子很自然想到表格,有了早上的經驗也自然能能文本中的港口位置和台灣地圖做比較,在表格中填入正確的港口數量分布。不過今天要做的更多,我們一起將資訊視覺化,用長條圖來呈現各港口的分布。
孩子將文本中的港口位置對照地圖,逐個做出港口分布表。
把長條圖也貼上心智圖的空缺後,孩子將海報貼在教室一隅。
資訊整理出來後,孩子很容易能夠比較各港口在不同區域的數量差異,也能夠比較台灣不同位置的總港口數量差異。連結到秋季所學的內容,孩子知道因為台灣中西部主要是沙岸,所以港口較少;台灣南部受地理位置影響加上開發得早,許多重要大港都在南部;北部的岬角地形特別適合船隻停泊,所以港口也相當發達;而東部雖然是岩岸水深,不過平直的海岸線也限制了使用。而在工業港方面,我們也能從產地位置切入,重量、體積大的原物料需要把港口蓋在距離產地近的位置。漁港數量遠多於其他港口的原因孩子則推估是因為漁港是最貼近生活的需求。
將資料整理成資訊,將數據轉化成推論是孩子們今天主要的任務,也是冬季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文/藍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