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孩子繼續著周一的實驗,幾乎所有的動作都是周一做過,或是更之前就做過的,因此他們開始討論更順暢的流程,怎麼分工(合作)才能讓實驗更精準、更有效率。
澱粉在升溫後會不會不見
周一的實驗中學生除了發現讓水自己降溫會比他們來回用冷熱水調整特定溫度快,這次他們檢視實驗結果,兩個人進一步發現其實他們不需要做那麼多組實驗,因為他們想知道的是澱粉過糊化溫度後還會不會以澱粉形式存在,因此每種澱粉只需要做兩組實驗:室溫(對照組)和過糊化溫度,大不了多做一組剛好在糊化溫度的就可以了。
此外,學生也在再次對照之前測出的澱粉糊化溫度後,發現玉米粉和番薯粉的糊化溫度幾乎是一樣的,所以可以同時架兩組實驗,以將調水溫的時間再縮短。同時,學生也注意到熱水從鍋爐中取出再置入冷杯時,會因為熱平衡而導致水溫快速下降,因此學生也想了辦法讓這個動作加快,當然更好的方式是直接加熱試管,不過工具有限在考量安全性的情況下並沒有這麼做。
在這些過程裡,兩個人越來越能夠透過討論來想辦法,固定實驗參數,但不執著於原來的流程,這表示學生並非機械式的執行動作,而是手腦並用的在進行研究呢!
粉粿快速降溫
在開始測試放三天的粉粿、食譜法的當天粉粿和急速冷卻法的粉粿前,學生必須先製作一組蒸熟的粉粿。還記得兩個人在周一為了他們是合作關係還是從屬關係的爭執嗎?昨天類似的爭執又發生了一次,不過這次事情有新的進展,我們姑且稱動作較快的學生為A、感覺自己在打雜的學生為B。
在上次處理過後,兩人決定在動作前先分工,不過B的動作較慢,所以在材料量測階段A會協助B先進行下一步動作,也因此B空下來之後就會剩下收拾工作,B先對這件事情有些不滿,但還沒有起爭執。在粉粿加熱階段有幾個步驟需要在滾水環境下進行,像是在滾水中隔水攪拌澱粉液至糊化、將裝有糊化澱粉的碗從熱鍋中取出及最後步驟需要將粉粿置入熱電鍋中。
周一的時候這些動作都是A做的,這次A決定讓B試試看,不過B非常怕燙猶豫著不太願意攪拌,到第二步驟時B仍拿著抹布猶豫說著:「可是這很燙,為什麼沒有手套。」,一直以來學次方採取沒事先要求就不幫忙準備工具的原則,且開學到現在也是用抹布完成,A對B這樣的反應有些生氣,A:「你連試都不願意。」,掙扎許久後B成功完成了,但或許是心有餘悸的關係,B仍無法完成第三個步驟,於是A對B說:「你不想洗東西,又不要做其他事。」B有些委屈的說:「但就很燙啊。」我一直在旁邊看著兩個人的互動,這時候才對學生說:「A確實要B做比較多收拾的事情,但就像A說的如果關鍵的步驟B都不願意嘗試,那又怎麼抱怨自己做的事情像在打雜呢?A也可以練習去同理B有不同的害怕,或許可以換個方式表達呢。」
說完這些後,在接下來的粉粿黏性測試中A花了更多時間等待,B表現的比較積極,或許是B消化了不能選工作做又抱怨這件事,也可能是黏性測試一點都不燙,原因是什麼我不得而知,但我一直相信老師能夠創造情境、能夠協助學生開啟討論、能夠換不同的方式從旁協助,但『開始動作』這件事只能靠自己了。
文 / 藍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