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將進入後三分之一學期,今天我們先把時程和當初討論想做的是攤開來討論,安排接下來的行程。學期初時我們說好最後會以類科展海報發表形式的方式進行,所以一定要有的行程是做海報及練習講海報。
我們把學期初討論過想完成的事情寫下來,一起看看時間還夠不夠用。想做的事情還有:知道加熱會不會讓澱粉被分解、粉粿的彈性、粉粿的黏度、急速冷卻粉粿的辦法(一般做法要冰2~3個小時,但上課時間只有90分鐘)共4件事。
距離期末有9節課的時間,扣掉端午節放假、海報製作與講解練習,我們剩下5堂課。由於每件事學生們都很想知道結果,所以先不考慮刪除任何實驗。在此前提下,1堂課做1件事聽起來似乎可行,不過學生們細想之後就發現這樣做的風險是沒有修正的機會,所以有人提出分組進行實驗。也就是1周1種行程,每個行程裡包含2件事,1件事由2個人負責,如果周一實驗失敗,周四還有機會調整。以此,我們得出下圖的行程,學生們甚至安排了成發前一天(沒課)到學次方來做粉粿,以及成發後相聚的時間。
討論行程的同時我們也一併確認了實驗進行的方式和優先序,舉例來說需要快速冷卻粉粿是因為除了老師之外沒有人可以在白天先來學次方做粉粿,但如果粉粿可以放3~4天都不會變質,那就不需要特別做這個實驗,因此學生將先做一般粉粿保鮮期限測試,再進行快速冷卻實驗。同樣的我們必須先做完上述的實驗才能測量粉粿的黏性和彈性,當然如果實驗真的都失敗了,老師也是願意幫忙在課堂開始前先製作粉粿,重要的是讓學生先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結束討論後,我們繼續周一的澱粉觀察,手機顯微鏡操作容易學生上手的很快,基本上除了對焦(學次方手機都是各方淘汰後捐贈的舊手機)要特別提醒和注意外,每個人都能注意到觀察細節。像是避開濃度太高的位置,以免澱粉粒重疊造成量測誤差;測量澱粉粒大小時統一量長邊,真的不好量時也記得加上比例尺。真的不得不說uhandy是很方便的工具,解析度也高到有密集恐懼症的學生一度不太敢用,不過也因此他更懂得找合適區域的方法。
在課堂結束之前,四個人都成功完成了四組樣品的量測,留待之後分析。我們也討論起這個工具能如何應用於之後的溫度實驗,原先學生猜測澱粉高溫被糊化後可能澱粉會被分解成糖,所以加入碘液就不會變色,但也有人提出澱粉可能還是在只是變成其他樣子,故推測當澱粉糊化之後澱粉粒應該會脹得很大很大或是糊在一起根本看不到顆粒,至於結果會如何就待觀察結果了。
文 / 藍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