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三是三個專案的孩子們約好的成發共識會議,在會議之前各專案需要先各自討論出希望的成發方式,像是工作坊、靜態展或是互動攤位等等,於是今天的專案課我們一起討論了這件事。
巧遇捏麵人爺爺
在討論前,我和孩子分享了早上遇到捏麵人爺爺的故事。其實,在開始這個專案之前我偶爾會在上班路上遇到捏麵人爺爺,因此決定要做這個專案時就一直很希望能讓孩子和爺爺碰面,沒料開始籌畫專案後就沒再遇過爺爺了。
今早爺爺再次出現,雖然現年超過八十歲的爺爺不太方便當面和孩子分享,不過爺爺也讓我帶一些話給孩子,爺爺說當初開始捏麵也是覺得這項傳統如果消失實在是太可惜了,就這樣從年輕當副業做到現再當興趣,也已經過了四十多年。
爺爺手裡捏著鸚鵡,口中傳遞著做出螺旋紋路的秘訣。爺爺說只要天氣好,早上他就會騎著腳踏車在板橋土城一帶找個地方停下來兜售捏麵人。一隻較簡單的鸚鵡50元,精緻複雜的龍200元,在和爺爺聊天的過程中有不少人停下來詢問,又在聽到價錢後離開,爺爺說:「一隻龍需要花兩個小時的時間做,其實一小時時薪才100元,材料就更不用說了。」我想的是爺爺真正賣的不是麵人,而是文化延續。
分享完故事後,我和孩子說這也是學次方希望做這門專案的初衷,孩子傳閱著鸚鵡和龍,一面讚嘆一面思考著自己的成果發表能如何延續這份傳統。
希望呈現的成果發表
無論是靜態展、表演、導覽或是工作坊,要馬上提出一個完整成發方案是困難的,因此我讓孩子從希望成發中會發生什麼事情開始。孩子說:「希望表哥表姊能來」、「希望鄰居同學可以來」、「也想邀請學校老師」、「想用照片和大家分享這學期的經歷」、「希望能捏麵人送給參加的人」、「用自己做的捏麵人和紙芝居講故事」、「讓大家看我們的紀錄本」。
集結所有想法後,我們得出孩子希望這場成發能有很多認識的人能來,並且希望能和他們分享這九周經歷的一切,最後讓大家帶一隻捏麵人禮物離開。
不過成發只有兩個小時,且孩子還需要發表自己的自由研究,加上有另外兩個專案也共享這個時段,因此我們需要做些取捨。首先,孩子先決定了我們不需要一個專屬時段,可以和其他專案同時進行發表。
想做的與能做的
關於照片分享的部分,提案的孩子原先希望能以照片輪播影片的方式呈現,每張照片都有一句話說明。但事實上沒有孩子熟悉影片剪輯,目前我們也沒有額外的時間可以學這件事。因此我和孩子釐清了「成果發表」與「經驗分享」的差異,成果發表的內容應該是孩子自己完成(或大多數由孩子完成)的,但如果影片從挑照片、放照片、上文字都需要由老師製作就不符合比例原則了。
孩子的反應也相當理性,很快有人提出可以在照片下面寫一句話,用相簿、貼在牆上或擺在桌上來呈現,最後,每個孩子都希望在期末能帶走一本自己的相簿,於是我們決議每個人都做一本專案相簿。
捏麵人小師傅與說故事的取捨
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在這次的小師傅嘉年華成發裡擔任捏麵人小師傅,也都希望能分享自己創作的故事。不過我們需要優先考量其他專案切割活動時間的可能性,因此多次輪班可能不是好的選擇,畢竟無論是捏麵或是說故事都不是一兩分鐘可以完成的事情。
故我們討論了故事預錄這件事,在這件事情上孩子有不同的想法,「現場講故事可以和觀眾互動」、「先錄好當天才不會很趕」、「如果當天很吵的話先錄好的可能會聽不清楚」、「現場講的話就可以介紹自己的設計」每個想法都很好也沒有對錯,在雙方都說服不了彼此的狀態下,我們決定尊重每個人的意願,想預錄的人預錄,希望現場講的人也可以現場講。
其實在本來的討論裡,孩子都希望持相反意見的人能採納自己的提議,不過也在討論中釐清了就算同時存在兩種方式自己也不會受到影響,所以兩邊孩子的態度也都軟化了(他們本來也沒有吵起來啦)。
至於捏麵人小師傅的部分,孩子決定要開出作品清單,讓參加者與點餐的方式預定捏麵人,預定時會拿到號碼牌,可以先去逛其他攤位再回來拿捏麵人省去等待時間,當然小師傅也接受觀眾留下來看他們捏麵。
討論是需要練習的
你可以猜猜看上述的討論孩子花了多久的時間?大約是一個小時,分享想法、傾聽再分享,最後投票決定,我期待的是每個孩子的聲音都可以被聽見,每個孩子都相信自己的一件是重要的,且每個孩子都願意尊重不同的想法。
這是我們在課堂上的練習,周三下午這群孩子將自己和其他專案的哥姊們討論整場成果發表的形式,那時老師將退居後方,讓各專案的孩子解釋自己的需求,彼此搓合達成共識。
文 / 藍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