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談完海積地形,這周我們一起看看海蝕地形是如何形成的。一上課,孩子看著桌上的泥巴球,眼神盡是嫌棄。不過當問題一丟下,孩子自然開始思考。
我問:「如果我對沙球和土球噴一樣多的水,哪個球的表面會有比較明顯的改變?」
熙:「應該是沙球。」我追問為什麼。
俐:「因為它鬆鬆的。」鬆鬆的是什麼意思?
愛:「就是感覺比較容易散開,沒有那麼密的感覺。」
大概到這裡,我們開始做實驗。
我們用噴瓶對土球及沙球噴水,簡單模擬海浪(當然我們有稍微提到成分和方向等都不同),結果和孩子預測的一樣,我們才噴三下沙球就出現凹洞,而土球在大家輪流噴了幾十下後才出現溝槽。順著結果孩子開始預測最右邊的土沙球也被噴水的話會發生什麼事?
達:「沙子會滑下來,土沒事。」
熙:「沙子很快就會凹洞。」
俐:「沙子很快就會凹一個洞,土會把水吸進去。」
知:「沙子很快會散掉,土要多噴幾下才會有反應。」
愛:「我再想一下,還沒想到完整的說法。」
每個孩子都發表自己的想法,一樣沒關係,不同也可以,幫別人補得更完整也很好,還沒想到一樣可以說出來。不過很重要的是,我們在做的是『預測』所以只要說得出自己的推理邏輯都是好的答案,即使有標準答案,也不必擔心答錯。
看完實驗結果後,我帶孩子回想在野柳地質公園看到的情景,這時大家終於能把『奇岩怪石』為什麼長這樣連起來了!
我也順水推舟讓孩子去想想看『蕈狀岩』是怎麼形成的?無頸期、粗頸期和細頸期,我什麼也沒講,孩子就剛剛的實驗各自畫出這個結果。甚至能夠推論出,蕈狀岩的最後就是斷頭啦!就斷頭這件事,延伸的作業是讓孩子閱讀女王頭留存的不同論點,孩子回家後也將寫下自己的觀點。
接著,我們認識了不同的海蝕景觀,中年級和低年級的孩子分開,將九種常見景觀(海蝕平台、海蝕洞、海蝕柱……)的名稱和照片連起來。分組是讓孩子有討論的機會,當命題很小的時候是讓孩子單獨練習討論的好機會;將不同年紀的孩子分開,則是避免有主導的情形發生,畢竟有些詞彙對大孩子來說很容易,但對小孩子來說可能還有模糊空間。而今天孩子們也確實在這樣的過程中實際發生討論,甚至在核對答案時,中年級孩子嘗試說文解字,低年級的孩子也能就選錯的部分累積經驗再進行更正呢!
孩子一直很好奇只有野柳才有這些奇怪的岩石嗎?想知道,我們就用科技的力量,順著google地圖標示慢慢找,中年級的孩子複習了地圖圖示,低年級孩子則學習新的知識。我們順著北台灣海岸線,慢慢勾勒出新北市各區及基隆的海蝕地景,分工完成了『北海岸海蝕地形』的海報。
到這邊,孩子這堂課的作業呼之欲出,大家要練習回家自己查資料囉!既然已經知道海蝕地形在台北不只野柳有,那台灣其他地方有嗎?那其他國家有嗎?嘿嘿!那就回家查查看囉。
再更認識這些地形後,下午,我們再一起寫詩。我們用遊戲簡單認識了擬人、擬物法後,孩子開始『獨自創作』。
沒錯!今天的作品都是孩子們一個人拉一組桌椅在自己喜歡的地方,在沒有討論的情況下,孩子自己寫的。雖然大家一開始有些緊張,不過每個人都創作出相當俏皮的詩句呢!
文/藍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