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定會碰到的──餐桌上的蔬菜
秋季班第一學期的專案主題是『餐桌上的植物』,提到餐桌再連到植物不外乎就是蔬菜水果。從日常飲食切入孩子的生活,在這九周裡我們一起走過了蔬果的種植、產季、挑選、處理、保存、料理到上桌。也讓孩子真實地去發現,原來自己平常想要挑食不吃的蔬果們是怎麼出現在餐桌上的。
專案主題浮現 #語感文字 #數感推理 ──『這些國字的意義是什麼?』
「課堂的觀察與發現」從公布專案主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國字的成形都是有其意義的,除了象形字以圖像出現外,國字的組成也涵蓋了其物品的本質,金屬的命名原則上都有「金」部、氣體則會有「气」部等等,這些都是有意義在其中,我們也將這次的主題變成謎題給孩子挑戰看看囉。
孩子拿著字典,看著手上的解謎表,試著將各個偏旁結合在一起組合成文字,由得到的文字組合推理出第一學期的主題。文字組合起來有「花、椰、菜、香、蕉、米、蔥」等等,孩子一面推理一面提問,發現這學期的主題就是『餐桌上的植物』。
蔬果的樣貌 #探究觀察 #數感歸納 #數感幾何 #語感寫作 ──『有正方形的蔬果嗎?』
觀察物品的外觀對孩子來說是很直觀的,他們能用簡單的顏色和大小孩來形容蔬果的外觀,不過用這樣的形容方式可能青椒、絲瓜和黃瓜聽起來都是「綠色的、長長的、外皮凹凸不平的。」因此,我們由此帶入幾何圖形,讓孩子有不同的工具能夠描述蔬果。
在正式認識形狀的定義前,我們一起到超市去看看真正的蔬果。三角形、長方形、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形都有,孩子也發現完全找不到符合他印象的正方形的蔬果啊!不過到底什麼才是這些幾何圖形的定義呢?
我們藉由觀察來學習,把蔬果的形狀分類對照幾何圖形片來看,孩子發現真正的三角形的邊是直線、三個角有尖尖的頂點而且必須邊和頂點相連成為封閉圖形。到這邊孩子理解到蔬果根本不能直接用簡單的幾何圖形來形容,也再用這樣的規則去定義四邊(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及其他多邊形。
至於這些形狀會出現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就是孩子回家後的任務囉!(每周我們只有一天半的上課時間,因此孩子們也需要利用空白時間完成資料收集及統整等等的任務。)
而孩子記錄下來的各種形狀可不只能用在數學幾何上,我們也練習用形狀來寫詩。
舉例來說,孩子舉出月亮、橘子和海灘球都是圓形的。這些東西除了圓形這個共通點之外,還有更多明顯的特徵差異。藉此我們進行聯想遊戲,把「圓形的OO」這個句子延伸為「圓形的月亮有凹凸不平的身體」、「圓形的橘子有飽滿的身體」和「圓形的海灘球有五顏六色的身體」接著再把這些句子串成一首有趣的圓形詩唷。
原型食物和加工食品 #健康生活 #生活自理 #自我效能 #家政烹飪 ──『我吃了什麼進肚子?』
餐桌上不會只有天然的蔬果,也常常出現加工的食品,我們知道食物有健康與否的分別,不過對孩子來說食物通常是用好吃和不好吃來區分而已。
為了讓孩子注意到自己都吃了哪些東西,我們特地選在容易攝取垃圾食物的連假期間,讓孩子記錄自己每天吃的東西,回來後,我們一起閱讀這幾天的飲食紀錄,孩子這才意識到自己吃下一堆自己完全不知道組成是什麼的食物。
藉由這樣的契機,孩子與我們開始認識天然食物和加工食品的差別,孩子們也驚訝地發現這一週內他們吃的「加工食品」竟然比「真食物」多好多!不過孩子也提出疑問:「都是吃下去,而且感覺都可以吃,難道有差嗎?」
我們討論著兩者的差異,從外觀、口感到健康程度比較等等。用想像的不容易區分差別,於是我們到超市看看。看著食品的成分標示,孩子發現包裝上寫著土鳳梨酥,不過吃起來和新鮮鳳梨的味道大不相同;甚至像是起司吃起來完全不像牛奶但是原料卻是乳製品。到這裡也為期末的午餐工作坊留下了食材選擇的伏筆。
食物經過烹調或加工可以變成截然不同的東西這件事引起了孩子的好奇。於是我們也一起去做了「蛋糕」,用新鮮的水果,做出健康好吃的蘋果派。
除了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在學次方我們也同樣在意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只要在安全範圍內我們都鼓勵孩子先自己試試看。這次做蛋糕孩子除了太高拿不到的東西之外,所有的過程都是自己做的呢。
不過製作過程也會有許多辛苦的地方,孩子也會想要放棄攪拌、放棄揉勻,我們蹲下身與孩子對話:「你想要我現在幫你,讓你輕鬆一些。還是我先不要幫你,你回去可以帥氣地跟大家說這是你自己做的?」孩子想了想,決定自己繼續挑戰。老實說,這樣的選擇在時間上會花掉更多時間,但「時間」從來不是我們剝奪孩子去體驗的緣由。
在下定決心後,無論是15分鐘不能停的高溫攪拌、把手弄得黏呼呼的揉麵團、或是清洗油膩膩的鍋碗瓢盆,孩子都是獨立完成的哦!一位7歲的孩子,一樣可以完成一個8吋的蘋果派!
要種什麼呢? #科學探究 #語感閱讀 #圖書館 #數感空間 #解決問題 #數感面積乘法 ──『連任務都要自己設計呢!』
提到植物孩子馬上興奮地問:「我們要種東西嗎?要種什麼?」當然,在學次方沒有天上掉下來的任務,如何進行與進行到怎樣的程度,孩子有絕對的參與決定權。
要種什麼當然是自己查,從感興趣的東西下手,查查看季節、算算看需要的空間、研究一下生長條件並將各種東西都記錄下來後再決定種植任務。
為了知道什麼蔬果適合種在沒有直接日照的學次方裡,我們出發到圖書館尋找資料。
對於習慣到兒童圖書區看書的孩子來說,一般圖書區簡直是個大迷宮,於是我們藉機練習看平面圖,將現實中的方位和圖書館的平面圖對照,並分工探索架上書的分類,孩子順利找到「園藝類」的分類後,我們才一起在這個書架上一本一本的檢查,再將適合的書帶回。
接著孩子從工具書上查找植物的生長期,並閱讀適合該植物的生長條件。
考量需要生長期短、生長季節合適等條件,孩子決定要種植『櫻桃蘿蔔』,決定作物之後,我們又開始計算種植一株櫻桃蘿蔔需要多少的空間,以算出同時種植7株(自學生+老師人數)櫻桃蘿蔔需要多大的盆栽,就這樣乘法和幾何圖形又出現在課堂裡了。
一株櫻桃蘿蔔需要四片方片的生長空間,那種植七株櫻桃蘿蔔需要找多大的盆栽?這樣考卷上常見的數學題,就實際又自然地出現在孩子的學習中囉。
一起種櫻桃蘿蔔 #科學探究 #語感閱讀 #數感空間 #語感公民應對 #程設邏輯 ──『失敗了繼續挑戰吧!』
每次出門都是一次不可逆的任務,孩子得想清楚每一件事情執行的方式及順序,才能讓接下來的每件事情都如願完成,因為上課時間和次數有限,是沒有機會一直搞錯再重來,就會來不及完成自己想要種的櫻桃蘿蔔。
買材料前、買材料的路上孩子反覆練習著購買流程,抵達店家後孩子丈量著合適的盆栽大小,遇到問題和老闆溝通,並將所需的材料帶回,最終順利地回到教室種下櫻桃蘿蔔囉。
種下櫻桃蘿蔔後,孩子一直很關心櫻桃蘿蔔的生長進度,幾乎是照三餐關心它的程度,而終於在種下櫻桃蘿蔔的第6天順利發芽了!孩子手舞足蹈地大叫著:「長出來了!」然後興高采烈的拖著老師到陽台,真的是每個老師都被叫去看一下,著實感受到新生命帶給孩子的成就與喜悅。
為了要繼續觀察與紀錄,孩子設計起「櫻桃蘿蔔成長紀錄本」,在製作紀錄表格時,孩子注意到雙十連假這個大考驗……快樂的假期可能會變成讓櫻桃蘿蔔渴死的殺手!為了解決這個困境我們著手製作自動澆水器。
看著網路上的相關資料,孩子統整出這類型的裝置為了達到自動給水的目的,重點都在利用水位的高低、緩慢釋放水份。後來孩子分別利用吸管的水位差和麻繩的毛細現象設計了兩種自動澆水器。
在孩子的照料下,一個月過去了,按照常理櫻桃蘿蔔應該也快要長大了。不過孩子卻發現同時種下的櫻桃蘿蔔卻只有一株長出四片葉子,其他都沒有長出葉子。為了確認櫻桃蘿蔔的生長狀況,我們挑了幾株櫻桃蘿蔔挖開土壤觀察其生長狀況。
我們發現就算是土裡很深的部分,也沒有長出小蘿蔔只有細長的莖。面對失敗,孩子們果斷的說要再試一次。
第二次的資料收集,孩子注意到許多之前忽略的細節,更仔細的去理解書中所講,並利用第一次的經驗重新規畫時程表。
雖然第一次的種植沒有成功,但孩子們發現其實種植一棵植物,不是單純的把種子放進土裡、澆水就可以成功的,過程需要考慮例如養分、日照、蟲害、供水等等; 很值得開心的是,孩子們選擇用正面的態度來面對這件事情,甚至願意在秋假期間回教室為櫻桃蘿蔔澆水。讓老師們忍不住想這可是比櫻桃蘿蔔長出來更讓人開心的結果,不過我們還是非常期待孩子第二次能夠成功呢!
擇己所愛,愛己所擇
四季水果的專題研究 #自主探究 #藝術創作 #自然科學 ──『實現自己想像中的美。』
除了老師規劃的專案課程外,每周三早上是孩子進行專題研究的時間。孩子們根據專案主題去發想自己感興趣的研究,而孩子決定在專題研究裡去認識四季不同的水果,並以藝術創作的方式呈現。
孩子將水果分別以紙藝創作及縫紉的方式呈現,讓大家(包含自己)能夠藉由他們的作品來認識這些我們常吃的水果。
從決定主題、學習如何查資料、選擇材料、做紀錄到思考呈現方式,每一個環節都非常需要思考,孩子也會因此主動涉略到更多的知識喔!
孩子也發現原來有些水果是整年都有的,因此他們必須調整呈現的方式,不然可能會造成誤會。這是專題研究的價值,或許這些知識一點都不難,或許用在上課時間我們只需要10分鐘就可以讓孩子「知道」這件事,又或許他們「不知道」也沒關係,不過因為主動地去研究孩子想知道的更多,也理解自己可以知道更多。
決定成發主題 #活動策畫 #綜合能力 #藝術美感 #數感統計圖表 ──『整理是為了看見自己的成長』
第一學期的專案課進入中段時,我們討論起成果發表的形式,這個成果發表其實就是這九周內孩子學習的總結性評量,因此孩子必須將這學期學過的事情呈現出來。
像是作物的分類方式、閱讀過的文本、食物與食品分別、做蛋糕的時候學到的食譜寫法、種植前的面積運算、種植櫻桃蘿蔔的日常紀錄及四季蔬果的專題研究等等。後來孩子決定想做一個『午餐工作坊』,邀請大家一邊吃午餐,一邊認識餐桌上的蔬果們。
為了舉辦這場工作坊,我們特地到『農人餐桌』來場用餐體驗的踏查。進入農人餐桌,孩子發現裡面有好多萬聖節的裝飾,正好和他們想為午餐工作坊做的裝飾不謀而合,於是還沒開始點餐孩子已經開始思考可以怎麼布置教室。
打開菜單,孩子注意到菜單編排的方式非常童趣、明瞭。不過要把餐點畫的那樣真實有些不容易,所以他們決定要提前試做餐點並拍照做成菜單讓賓客點餐。
除此之外,菜單不是孩子喜歡就好,客人也要喜歡,因此也提前開始調查確定會參加午餐工作坊的客人們喜歡什麼樣的蔬菜,希望能夠設計出大家都喜歡的餐點呢!
不完美卻更完美的結局
準備午餐工作坊 #數感單位 #數感乘法 #時間規劃 #活動設計 ──『整理是為了看見自己的成長』
有了先前的學習和農人餐桌的加持,孩子決定要做健康壽司(飯糰)和可口現打果汁。
我們考慮到大家的喜好事先調查餐與者口味才決定食材,也透過決定買菜練習重量的單位換算和預算的估計,藉由一個一個食材價格的拆解,孩子慢慢算出午餐的可能支出,接著我們再對照和大家收的午餐預算,孩子就能知道我們還能不能讓餐點更豐富,也更清楚數學在生活中的用途了。
孩子們完成了午餐工作坊的菜單及報名表後,便進入試作階段,要推出正式的餐點前,我們當然要試作一下囉,孩子也明白,試作不只是要試吃,也要測試整個流程的時間安排是不是妥當。
而準備餐點的時間比孩子預想的多了一倍,於是他們很快地去找成發當天上午的老師,希望調整運動時間以便準備成果發表。
午餐工作坊上菜囉 ──『比完美更完美的事物』
安排場地的想法兩個人很不同,於是他們練習講出自己的提議背後的原因。對於現場布置有好多想做的事情,但礙於時間有限,孩子開始取捨甚至願意拿出私人時間來達成目標。
而努力了這麼久的孩子,卻在成發當天早上出了小差錯,有人忘記帶東西、有人專題還沒全部完成……,孩子們一早到教室後就湊在一起討論、想辦法解決,最終也坦白地與老師承認失誤,並且尋求協助。不過就算是成發日問題還是要試著自己解決,孩子也接受了在發表的時候和大家坦承自己的失誤並為這件事情負責哦。
沒有人不會犯錯,最可怕的是犯了錯之後不願承認、企圖掩蓋錯誤,最終可能導致了更壞的情況發生,孩子們一早來就開始討論、試著解決、到最終與大家坦白錯誤,這些都是比「完美成發」更讓我們讚賞的。
在活動時間逐漸逼近之時,孩子的緊張感不斷提升,突然感受到時間的緊迫。甚至到活動開始後的20分鐘,早上一邊備料一邊練習蔬果介紹的台詞都忘光光了!
只能簡單的說明包壽司和飯糰的步驟,也因此讓大家手忙腳亂了一陣子。幸好所有的參與者,都有耐心地聆聽與跟著做,也讓第一階段的壽司和飯糰能順利上桌。
不過到了活動中段的QA時間,孩子也找回了自己的步調,沒有順過任何問答的孩子對每個問題都侃侃而談,甚至巴不得把專案筆記本裡的每一頁都和大家分享。
活動結束後家長說:「這些表現很真實,聽就知道他們是真的很熟悉,不是背稿照台詞唸的。」是啊!所有的一切都是孩子在整個學期裡紮實累積、真實呈現的「不完美成果發表」。
成發順利結束了,課程也進入尾聲,最後孩子以一篇『關於餐桌上的植物專案的感想』為秋季班第一學期畫下句點。
讀到這裡你發現了嗎?雖然是專案課,不過各種學科都出現了。既然在現實生活中事件總是各種能力的混成,那學習也該是如此,當生活完整了,學習自然就完整了。
在學次方,我們就是如此希望創造完整的體驗與課程,當課程完整了、學科能力及素養表現就出現了。
文/藍詩婷、編輯/林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