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課的最後階段是產出,還記得第一篇文章提的嗎?孩子的季末成果是要做出一本滿月圓的自然景觀地圖書。所以最後兩周半的課程,便是孩子把前六週所學展現出來的時刻。
回顧與修正
從熊空行學到的經驗 #修正能力 #事前準備
這段課程主要的目的是讓孩子確實將所學內化成自己的能力,因此除了下一段會提到的文本閱讀外,基本上沒有再學新的知識,課堂的重點會放在回憶、反思與修正上。
以時間規劃來說孩子發現就算google map上寫40分鐘會到,我們也不能只留40分鐘的時間,畢竟路況不易掌握、或是因為我們走步道時還會停下來拍照或量測環境參數,所以步行時間需要再拉長;而在山上吃飯一切從簡,或許不需要像在教室那麼多時間。因此,孩子設計了較合適的行程表,也不堅持走完整個園區了。
此外,在熊空時孩子也發現有些必要的東西是不能捨棄的,因此我們重新討論了一次需要帶的東西和想要帶的東西,舉例來說在大自然裡沒有合適的地方可以寫字,孩子準備了夾板,捨棄了原來只帶紙的輕便;爬山運動量大容易餓,山上不容易取得食物可以帶小點心。
經過一番討論,原本孩子認為的背包裝填物就成下圖這樣了。
而在環境測量的部分,原本的方式是從地圖的各個位置拉表格出來,不過這樣一個頁面上需要作好幾個表格,孩子也常因為拉太多線而忘記自己應該記錄在哪裡,因此這次的滿月圓行孩子參照了圖例的概念只做了一個大表格,能夠確實記下每一個需要的資訊。
學習撰寫遊記
讀文本練習遊記撰寫 #閱讀理解 #流程圖 #遊記
這學期的最後一篇選文是小學的選文之一《澎湖,我來了》,在這篇文章裡以孩子為第一人稱書寫了自己第一次到澎湖遊覽(當然旅行目的和我們不同)的所見所聞,以順序法的方式介紹了這趟旅程,也細細地介紹了所到景點的特色。
以二年級的孩子來說,這篇文章不算短,不過除了成語需要解釋外,其它用語都是相當直白好理解的,因此我們選用了這篇文章作為孩子為滿月圓行寫結尾遊記的參考文章,也讓孩子開始有些遊記文章的想法。
在讀完文本後,我們和孩子一起做了作者的行程流程圖,協助孩子將所閱讀過的內容有系統地記下來,這麼做除了可以提升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外,也能夠協助孩子知道當自己寫文章時可以如何切入。
在反覆紀錄和閱讀的同時,也可以再次帶孩子一起看看作者如何描寫每個景點的特色,讓文章不流於瑣事紀錄喔!
改良後的實地踏查
出發滿月圓森林遊樂區 #實地踏查 #攝影 #認路 #植物特徵觀察
第二次的出發孩子一早就準備妥當,揹好紀錄裝備、收妥測量工具、帶相機等等,相比於去熊空茶園時的丟三落四,孩子非常可說是相當縝密呢!在路上幫忙看轉彎的指標位置,下車後也馬上就開始看指標對照事先準備的地圖確認接下來前進的方向。
進到滿月圓園區後,孩子很快進入踏查狀態,調整行進速度確定自己能觀察到四周、遇到想觀察的植物招呼一聲,大家自然地停下來一起討論、各自紀錄或互相等待。那天帶著紀錄板的孩子引來許多山友的關心,習慣出門的孩子也越來越能夠禮貌地應對著,回應著「自學是什麼?」、「自己正在紀錄不是在寫生」、「拍照的細節是什麼?」、甚至解釋著自己「對姑婆芋和附生植物的認識」,還能在需要專心時禮貌地和對方說自己需要先完成任務,這一切的表現都來自經驗的累積與轉化而成。
原來孩子預估的行程是先吃飯再看瀑布,不過吃飯時間過去了,瀑布只差10分鐘的路程,若維持原行程的話有一大段路程就需要重新走。
兩個孩子雖然已經餓了,但在評估剩下的路程、必須遵守的下山時間、耐餓的程度以及想看到瀑布的心情後,決定繼續往前走先看瀑布,走到瀑布觀景台前,孩子自然的停下對話,倚在欄杆前靜靜地欣賞了瀑布一陣子,才說:「好美喔!還好有走上來,下次再帶媽媽來。」這些話就這樣從原來不喜歡運動、討厭大自然的孩子口中說出來。
因為不了解所以不喜歡,再因為了解而愛上的事物,也是學習很美好的部分。
成果紀錄與反思
滿月圓的自然景觀地圖書 #紀錄 #反思 #寫作
學期的最後孩子整理著拍過的照片做成個人專屬桌曆,也將收集到的資料集結成地圖書。
從介紹地圖是什麼開始,帶大家認識三峽在哪裡,再進到滿月圓的介紹、行程安排,沿路植物的觀察重點,以及最終的遊記,當地圖書整理完時,這學期的專案課也畫下了句點。
結語
一共九周,每周一天半的專案課,沒有制式的分科課表,取而代之的是每一次的課程內容緊扣著前一次的收尾。而這些課程仰賴著老師們的反覆討論、對話著學習的目的、執行的方法、預期的成果與評量的依據。
在這邊推薦大家使用心智圖來整理課程,用自己熟悉的工具反而能更容易梳理出脈絡喔!藉由長心智圖的過程也能夠釐清命題的階層關係,避免在重複的時課講相同的事,或是漏掉必要的鷹架,甚至如果在寫心智圖時發現自己的課程包山包海,也還來的及回過頭來修改起初的命題,讓課程方向更聚焦呢。
文/藍詩婷、編輯/周冠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