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專案課】三峽自然景觀地圖(2)認識家鄉和自然景觀

為孩子建立對地圖的基本概念後,這個階段我們將三峽和自然景觀也拉進來,並從三峽的地理位置和特色切入課程實作。

 

 家鄉的地理位置和特色 

 

 我的家鄉在這裡 #地理位置 #行政區域圖 #局部放大圖

那天一上課,孩子馬上被將近四張梯形桌大的世界地圖吸引,自然地開始找台灣在哪裡。孩子對世界地理還不太有概念,四處尋不著後,面對著幾塊大陸地開始回憶台灣附近有哪些國家,並在日本和中國附近找到我們。

一找到台灣,孩子驚嘆:「台灣怎麼這麼小啊!」這對平常覺得到台北兩小時車程就很遠的孩子來說著實是一大刺激,不過也因此不必老師多說,孩子看見了世界的遼闊。

孩子第一次正式看擁有所有構成要素的地圖,並在地圖上找台灣在哪裡。

在世界上找到台灣後,我們開始從台灣裡找到新北市,再由新北市裡找到三峽區,也就是孩子們的家鄉。

讀完地圖後,為了突顯出三峽的位置,我們帶孩子一起做局部放大圖,以此,又認識了一種新的地圖,也重新再次熟悉了比例尺的意義。

孩子自己做的三峽在哪裡局部放大圖。

 

 三峽的農產品,海山茶。 #三峽茶葉 #分區密度圖 #台灣茶產地

既然要提到自然景觀,自然會想到三峽豐富的山林資源及在地農特產,雖然孩子還不能喝茶,不過三峽茶葉有名他們也是略知一二的呢。

台灣的茶產地可不是只有三峽,這段的課程設計導入了文本,藉由閱讀來認識台灣的茶分布,至於孩子閱讀的文本則是參考了逆思的【味覺故事】你喝台灣茶嗎?台灣茶區分佈大匯集

待孩子從文本中找到台灣茶葉的主要產地及品種,再帶孩子將找到的資訊轉換成資料,一起畫了一張台灣茶葉的分區密度圖,藉由這樣的課程設計讓孩子了解地圖不只有指路的功能,還具有傳遞資訊的功用,透過視覺化的傳遞,也能讓大量的資訊變成清晰的內容。

 

 

 觀察自然景觀 

 

 不能大口喝茶,那就盡情欣賞。 #植物特徵 #葉子分類 #字義

提到茶葉、自然景觀當然不能只是在教室看看照片,不過為了避免走馬看花的外出,我們規劃了認識植物特徵的課程。

一株植物從頭到腳可簡單分為花、葉、莖和根,根不容易觀察、而這個季節的花又少,因此課程討論了莖和葉的分辨,並著重在葉子的分類。常見的葉子分類方式有:葉序、葉緣、葉脈和葉形等,在認識樹葉分類方式的同時文字課也進來了:葉「序」指的是樹葉的排序、葉「緣」指的則是葉子邊緣的形貌、葉「脈」是樹幹伸展到樹葉的維管束、而葉「形」想當然爾是樹葉的形狀。

當文字所代表的意義都了解後,要去區分各種分類方式就不再困難,孩子更能明白中文字的應用都是有其脈絡的。

孩子正在推理葉形的分類依據為何。

 

 拍下植物最美麗的身影 #植物特徵 #攝影 #觀察

結合局部放大圖和植物特徵的課程,再加上老師本身很有心得的攝影,這學期孩子的藝術課從此刻開始。

從最基礎的參數開始,老師帶領著孩子認識光圈、快門和對焦時間,更用類比的方式讓孩子理解每個專有名詞的意思,並實際操作來感受差異,藉由實際操作鏡頭的變焦,孩子也能透過鏡頭看到更細緻的葉片形貌。

要拍出一張好的照片,不只是需要調整相機裡的參數,更要有耐心地微調、等待、重複嘗試,每個動作與角度都會影響到拍出來的照片,這也是另一種藝術態度的學習呢。

實際外出去找植物練習觀察和攝影。

 

 規劃和實地踏查 

 

 準備要去熊空茶園囉! #環境監測 #溫度 #濕度 #行程規劃

學會畫地圖、攝影、觀察植物特徵後,我們帶著孩子規劃熊空之旅,實際將前半學期學過的內容應用出來。

由於熊空茶園沒有大眾運輸可以到達,為了確定開車路線,孩子又多認識了實景地圖,並將地圖特別需要注意的轉彎處記錄在筆記本中方便指路。接著是確認熊空茶園的園區概況,根據之前的文本,孩子已知茶多產於低海拔的緩坡,雖然我們不能長期觀察這樣的地理條件所帶來的氣候環境,但也可藉這次的外出來收集比較資料。

因此,課程裡也規劃了溫度、濕度及海拔高度的量測,而為了將這些資訊清楚的紀錄,我們帶著孩子在地圖上設計表格,再次在老師的帶領下練習做專題地圖。

當然每次孩子也會有個必須自己完成的新任務,這次孩子的任務是規劃所有的時間,排出細流,當天我們就跟著細流走!當然很可能會出錯,不過在這些體驗裡我們不需要孩子一步到位,孩子能在這些任務的失敗與成功中裡慢慢調整,才能逐步成長。

孩子們正在討論在熊空裡的遊園路線。

 

 出發熊空茶園! #實地踏查 #驗證 #植物觀察 #認路

在這樣的課程設計裡,課程像連續劇一樣連續,但也像真人實境秀一樣會有各種突發狀況,其中外出課的時候是最容易不照劇本走的。

其中一個人遲到、忘記帶東西、突然當機或是天氣不好等等都可能發生,老師能在事前做各種沙盤推演,將影響減到最低,不過只要情況允許,即使天氣和環境沒這麼美好、時間沒這麼充裕,我們都還是會出發享受大自然給我們的真實,希望讓孩子有機會真切地去面對各種狀況。

當然出發當天我們又遇到狀況了,孩子沒把出門前的任務做完,我們延後了一小時出門,導致接下來的行程全部拖延,不過接下來的影響就是孩子更知道自己得把握時間,畢竟行程是他們自己規劃呀!比起由老師安排妥當、每次都一定體驗完全的樣貌,這樣的情況是學次方更常出現的狀態,不過當孩子越來越大、越來越熟悉後,可以先避免的突發狀況也就越來越少出現囉。

我們堅持孩子需要在可承擔的範圍內為自己負責,其餘的部分才會交由老師協助(舉例來說延後一小時要重新租車就不是孩子可以自己完成的,老師就會做好。)

孩子們在出發前把該補上的東西補上。

另外要記得的是,出門前的狀況處理完後,就留在出門前,出發後就是全新的開始了。

放下孩子剛剛在教室的行為,老師率先讓孩子明白我們已經進到下一個狀態,孩子也才能認真地面對眼前的任務,該攝影的時候攝影、該指路的時候指路、該量測的時候量測,當孩子進入狀態後,可是認真到連路人都會被吸引來幫忙呢!

孩子在中間點下車測量溫濕度。
吃飯前我們再次確認園內地圖。
孩子確實的紀錄著數據。
熱心的山友帶孩子去拍花朵。

回程後,我們會花一堂課的時間一起把這些資料整理起來,帶孩子一起修正實際使用時發現的不便,也讓孩子明白事情不是做完就可以,我們要盡力做好、修正這次做不好的地方,讓下一次的自己更進步。

文/藍詩婷、編輯/周冠妤

※延伸閱讀:

《三峽自然景觀地圖(1)孩子的第一堂地圖課》

《三峽自然景觀地圖(3)修正反思與地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