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專案課】三峽自然景觀地圖(1)孩子的第一堂地圖課

秋季班第二學期的自學專案主題為『三峽的自然景觀地圖』

這個主題的發想來自孩子的生活環境──三峽,這學期我們談自然環境,下一季則準備談文化傳承。

期初我們便決定期末目標是「孩子能自己做出一本滿月圓的自然景觀地圖書」,內容包含:路線與行程規劃、植物觀察與攝影、實地踏查與環境觀測及最後的遊記撰寫。

因此,在達到此目標前我們將課程拆分成三個部分,分別為『三峽』、『自然景觀』及『地圖』,學習的過程是舊經驗與新知不斷交互作用的過程,整個學習路程的起點從未曾間斷的生活課開始,孩子們平常在生活課時就要自己看各種交通工具的路線圖,在此基礎上,我們從地圖工具的掌握開始這次的學習歷程。

「地圖的功能是什麼?為什麼需要地圖?」這是學次方老師們在設計課程前會先思考的問題,換個角度看,問題也可以是「什麼時候孩子會用到地圖?為什麼孩子需要學會使用地圖?」,老師們思考課程的第一步也將決定了整個課程可能會有的走向。

 

 

 認識地圖的構成要素 

 

 相對位置用童謠學 #閱讀理解 #相對位置 #仿寫

從孩子的生活出發,第一堂課我們從讀童謠開始。

我家門前有小河
後面有山坡
山坡上面野花多
野花紅似火
小河裡有白鵝
鵝兒戲綠波
戲弄綠波鵝兒快樂
昂首唱清歌

孩子將童謠中的畫面畫下來,認識相對位置的概念。

這首童謠《我的家》是許多人的童年回憶。歌詞裡富含畫面,當孩子唱完這首歌,作者家門外的相對位置也清晰明瞭。

在讀完這首兒歌後,相對位置的概念對孩子來說再簡單不過了呢,最後孩子也試著用教室內的擺設仿寫一番,不只再次練習相對位置、更讓孩子有機會發揮創意來創作。

 

 地圖是溝通的工具,數學也是。 #距離測量 #距離單位 #比例尺

有了相對位置概念後,接下來就是實際空間的距離了。作者家門前的小河有多寬、多長,離作者家有多遠呢?們沒辦法每次形容地點時,就帶人到確切的位置,因此地圖在這時候就顯現了重要性,而這份協助溝通的地圖除了須要有正確的相對位置之外,還要有等比例縮放的尺寸標示。

到這裡相信大家都知道下一件孩子要學的就是──比例尺

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說,直接算比例尺是困難的,於是我們從遊戲切入,在遊戲裡,孩子必須將方格上的小鋼帽透過有限的移動步數卡(以撲克牌操作)移動的和桌面上的小鋼帽到一模一樣的位置。

但這可不是簡單的數數遊戲,在遊戲開始前,我們會先抽出方格與實際空間的距離比例關係,也就是說如果抽到1:2,則方格的一格就代表實際空間中的兩格,因此孩子必須在移動前以乘法計算實際需要移動的格數才能行動。

就這樣在學習基礎的比例概念時,孩子也趁機練習了乘法運算。約三到五回合後孩子能掌握要領,老師也能就孩子的學習狀況調整比例倍數(在遊戲裡比例倍數也是用抽的,老師可另外設計進階卡牌,激起孩子的挑戰心。)

孩子正在進行比例關係的數學遊戲。

當孩子能掌握格子的比例關係後,再加入實際長度單位的換算。我們將地面上的巧拼,和桌面方格進行比較。桌面方格的大小為每格6公分,巧拼(磁磚)為一格60公分。因此方格中小鋼帽與巧拼上色紙的位置雖然看似相同,但事實上距離卻放大了10倍。再藉由方格大小的調整,就能帶孩子學習比例尺的核心概念。

在這樣的學習過程裡強調的是實際操作與大腦思考的連結,待孩子了解比例所代表的意義後,再開始比例尺圖示的學習,便能確保孩子能確實理解圖示中每個符號與數字的意思。

孩子正在將方格上的空間配置呈現於巧拼上。
孩子自己量量看磁磚的大小再進行換算。

 

 

 自己繪製地圖 

 

 自己畫地圖,從教室開始。 #平面圖 #測量 #測量工具使用 #比例尺

我們始終知道「聽懂」和「能應用」中間有一段距離,而掌握工具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實際應用。

直接畫街道圖對孩子來說就像越級打怪,因此我們先從教室平面圖做起,上課時老師帶孩子練習測量的技巧、紀錄的方式及完成一小部分的平面圖繪製,剩下的部分就讓孩子自己利用空白時間來完成。

這樣的做法除了可以確認孩子是否習得該技能外,也替孩子創造了合作的機會,長達5公尺的捲尺一個人沒辦法操作,因此孩子必須合作,在合作過程裡也彼此釐清目前的狀態並協調量測的順序;而捲尺不夠長的部分,就用數格子(磁磚數)再利用乘法來計算。

可別看學次方教室沒有隔間好像很簡單,這張地圖孩子可是花了兩天的空白時間才完成!而在完成的那一刻,孩子對前面學到的新工具也都更運用自如了呢。

孩子們合作測量著教室一隅的長度。

 

 用已知創造未知,繪製社區的街道圖。 #街道圖 #社區 #圖例

在開始這個專案前,孩子其實就對google map是熟悉的,知道有這個工具可以協助我們找路,不過在畫完教室平面圖後,google map看起來更不一樣了。以前只能就導航路線跟著,在課程後開始注意到地圖上的比例尺、路的長度、點到點之間的距離及圖例(上課有教,這裡就不特別提囉!)等。秉持著實驗精神,這天的課程我們外出去驗證google map的準確度。先在教室裡量好地圖中所標示的距離,再出門去進行測量。

孩子用尺和筆測量著點到點的距離。

這次的測量是孩子的小評量,必須自己想出辦法,再視需求由老師協助提供工具。

實際測量前,我們沿著教室外的街道走了一圈,孩子很快就知道用來畫教室平面圖的方法並不試用外面的道路。先不說捲尺不夠長,光是地上的磁磚就是各個社區因地制宜,無法當作換算依據,不過路不轉人轉,孩子決定用腳掌的長度來測量街道長度。左腳跟貼著右腳尖,一步一步地走著量著。

沒料短短6個店面寬的長度,我們就走了半個小時,而整個待測量的區域可是10倍以上的大小。權衡之下,孩子決定尋找新的方法。

孩子們左腳跟貼著右腳尖,一步一步地走著量著街道長度。

就在孩子想破頭苦無辦法時,老師提醒孩子能用的工具不只有在專案課學到的東西,運動課不是也有適合的工具嗎?在老師的提示下,孩子想起每周跑步的紀錄工具Nike run。有了這個工具我們速速的完成了街道測量。

每走完一段直線路程,孩子就停下來紀錄APP上的距離數據。

到這邊猜到孩子回家的作業了嗎?(沒錯!學次方也是有回家作業的。)孩子的任務便是完成1:10000的街道地圖。可別被這些0給嚇到了,當我們不將學習以數字的位數分級,孩子是有能力可以完成的。

孩子畫的1:10000國際一街、國際二街及大學路地圖。

文/藍詩婷、編輯/周冠妤

※延伸閱讀:

《三峽自然景觀地圖(2)認識家鄉和自然景觀》

《三峽自然景觀地圖(3)修正反思與地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