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教育,不管是何種形式,都是希望實現某種教育理念,也是希望能有機會讓孩子適性發展,以適合自己的方式成長。我們當然都期待,所有的孩子都能擁有這樣的教育權和健康成長權,不過以現行狀況來說,還沒辦法全面普及的情況下,就得仰賴願意出來嘗試辦學的個人、團體、機構、學校。
回想自己的求學時代,任何人都可能是需要實驗教育的孩子。
對世界好奇的孩子,可能被判定為愛講話、問題學生、作業不符合規定。
對規則好奇的孩子,可能被判定為不合群、叛逆、不受教。
對情緒和感受好奇的孩子,可能被判定為愛哭鬧、想太多、太吵鬧。
國小就對數學恐懼的孩子,直到長大成人仍可能認為自己毫無數學能力,對數字害怕。你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覺得學校教得太慢,每次在課堂上都得自己找事做或是假裝認真,深感浪費時間卻沒有機會感受挫折與練習突破,長大後可能對於失敗或是挫折會需要更多時間自我修復。你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喜愛的領域、精熟的領域並非國英數社自,即使自己做得不錯,只要沒有得名就都是「課外事」,沒有機會深造、降低了精熟的可能性,又更被當作不務正業或是低人一等。你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遇到紙本考試或是大考就失常,無法用其他人一樣的方式表現成績,所以被判定不優秀,從沒有機會也不知道怎麼看見自己。你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不過,只要補助的門檻沒過,就只有少數人有選擇。
你不可否認,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充滿了許多制式的想像與規範。
你也不可否認,成長過程中,就是會有(或是自己)不知道為什麼被判刑、被罵、被低估。
直至今日,你更不可否認,孩子仍然在問「為什麼要學這個?」
只要補助的門檻沒過,這些情況將會繼續下去。
如果孩子有機會能夠真正學習自己想學的事物、真正發展出自己的亮點和專才,也真正有機會認識自己、看見自己、善待自己的話,那我們也才有機會和孩子談友愛世界、友善他人,社會也才會慢慢地更加美好。
國中小的孩子正是對自己養成的自我認識很重要的階段,不管是學習的習慣、待人處事的辦法,或是對未來的想像,這階段的種種一切都可能會影響孩子一輩子的內心信念,但過高的實驗教育門檻,卻讓這階段的孩子成為最無法進行教育選擇權的孩子。
有孩子因為對班上的特教生友善,所以被老師以「物以類聚」看待,把他當作問題學生,但孩子沒辦法有其他選擇,只能繼續忍耐兩年等待下一次的驚喜包。
有孩子因為常常舉手提問,最後被老師無視,孩子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當隱形人,他們也沒有其他選擇的機會。
還有其他我們也不曉得怎麼回事、不曉得怎麼協助孩子與家長的情況,但不管如何,在溝通未果或是單純個性不合的情況下,沒有人可以做任何選擇,親師生三方都繼續痛苦。
現在剛好有一個機會,讓實驗教育的母法得以被修法,希望將國中小的實驗教育學費補助納入法條,提供更多的孩子和家庭拿到自己的教育選擇權,讓越來越多孩子有機會成為自己更真實的樣子!